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体育学科的教学地位大大提高。将引导教学法应用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推进教学结构的合理化,还能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引导式教学法组织体育教学,优化小学生的体育运动效果,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是小学体育教育跟上教育改革步伐的重要体现。本文将针对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体育;引导;教学;创新;锻炼
前言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与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指导科学性,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认识到引导式教学模式的优势,重新进行个人教学定位和教育学风格选择。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利用引导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活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一、更新教学目标,应用引导式教学法
在小学体育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有效引导,能够让小学生清晰地了解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训练小学生的体育技能,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制定良好的运动训练计划。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促进学生自主锻炼。要保证小学体育课堂效果良好,教师需要结合引导式教学模式,提前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引导式教学法的特点,明确引导式教学活动。让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与合理教学目标的配合下,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像在以长跑为主的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引导式教学法的应用。并结合引导式教学的原理,设置如下教学目标:第一,通过长跑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耐力。第二,促进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以此目标为引导,在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流程时,教师要结合目标对课堂内的教学任务加以细化。结合培养学生身体耐力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自己的长跑极限,感受自己身体无限的力量。结合培养学生克服体育锻炼困难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长跑技巧,对长跑的呼吸技巧、动作技巧给予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反复操练,熟悉正确的呼吸方式和正确的长跑动作。有了科学教学目标的引导,教师能够更好的在课堂中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融入到体育锻炼中,提高自己的体育运动能力,提升身体素质。
二、创新教学活动,应用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让传统的体育锻炼活动收获更多。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教师要不断创新体育课堂活动的设置。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要利用情境教学法落实引导式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真实的情境会让整个学习过程更有吸引力。在引导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融入情境,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像教师在针对“障碍短跑”组织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激活学生的障碍短跑思维。如在课外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操场上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与战斗相关的音效。让学生想象自己在一场战斗中,需要快速逃离敌人的区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跑过前方的障碍区,便能到达安全区域。这样的情境,能够将小学生的思维引导到障碍短跑训练活动上,让他们忘记自己是在上体育课。用情境引导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有助于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快乐,也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提出的体育锻炼要求,不再有体育锻炼负担感。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加强引导。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需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出学生更多的体育锻炼思路。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较弱。便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小学生传授相关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中反复锻炼。教师认为这样的方式最适合小学生,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运动质量。但小学生有不同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追求,尊重学生的想法,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目的,让体育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发现个人优势和不足。找到课堂体育训练的正确方向,明确自己的竞技能力,让体育运动学习不再枯燥。
像在引导学生学习“跳高”时,教师可以针对跳高的规则与学生交流,提出像“关于跳高的竞技规则,你们了解多少?什么情况属于犯规?如果出现犯规情况,裁判会如何处理?”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小学生对跳高项目的了解程度,更能发现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师生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小学生思考他们从未想过的问题。有的小学生认为跳高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跳高成绩,能够跳过的高度越高越好,忽视了跳高的技巧和跳高运动的规则。他们竭尽一切可能让自己跳过一定高度,忘记了一些行为是被禁止的。通过课堂中的互动加强引导,让小学生正式跳高运动,了解竞技体育的规则,有助于小学生体育运动知识的丰富,更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正确认知体育项目。
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活动,加强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水平。利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结合,提升小组内的整体学习水平。合作学习,会促进学生相互观察,相互交流。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展示个人技巧,交流体育锻炼感想等不同的方式融入到学习活动中。而教师要作为旁观者加强引导,发现小学生的个性化问题。通过个性化的指导,让学生的个人体育学习问题快速解决。
像在学习“仰卧起坐”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仰卧起坐的技巧,并不断尝试,最终达到所有小组成员在一分钟内做40个仰卧起坐的目标。目的明确,任务严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抓紧一切时间快速寻找技巧,积极交流。有的小组学习氛围不佳,教师要通过提醒时间,强调任务的方式加强引导,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体育学习任务上。有的小组交流较少,教师要提示学生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达到要求才算过关。还有的小组总是找不到仰卧起坐的有效技巧,教师可以与这一小组成员交流,加以提示。
三、创新教学评价,应用引导式教学法
在利用引导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反馈。以往的教学氛围较为死板,教师总是发现学生的问题,通过纠正学生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创新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关注评价主体的丰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更要更新传统的评价观念,将激励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元素。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营造积极、健康的体育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开展自主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评价过程中他们也具有自我评价的权利。教师要鼓励小学生评价自己的课堂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更鼓励小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给予评价。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体育运动水平,教师还可以了解小学生对体育课堂的期待。像在练习跳远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评价自己对跳远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价自己的跳远技巧,评价自己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说出自己有无提高或退步。以丰富的评价内容,让小学生关注个人体育锻炼水平,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课堂中积极主动,成为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同伴给予对方的评价,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随时开展相互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反思自己的不足,积极向他人学习。接受评价的一方,也能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体育学习水平。用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相互监督。
最后,教师要发挥个人在教学评价中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以激励为主线,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让学生了解他们可以做到什么,通过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体育学习信心的建立。比如,“你已经掌握了有关于长跑的技能,并在自己的练习中自主应用,能够再与同学多交流,多分享,体育学习会更快乐”这样的评价,不仅说明了学生的优势,还以十分委婉的方式给予学生提醒,让他们关注自己的课堂行为,发现体育交际上的小问题。用评价技巧革新评价,让评价成为引导式教学法落实的手段,有利于小学生快速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利用引导式教学法,不仅能够拓展教学面,还能灵活教学手段。让小学生在快乐的体育课堂中积极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锻炼,建立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利用引导式教学法,让每一位小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找到运动价值,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更能让体育教学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独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汪峰. 引导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文渊(高中版),2021(5):1459.
[2] 陈亮明. 引导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策略[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8):100-101.
[3] 宋文斌. 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体育画报,2021(2):174.
[4] 吴丽群. 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36(3):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