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乡土文化资源涵盖德育乡土文化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乡土文化资源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整合,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可充分利用该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等教育。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构建“走读顺德”德育课程体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国家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关键词:走读顺德;德育;乡土文化;传承;发展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为了凝练顺德乡土文化,深化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升对家乡文化的自信心,传承顺德精神,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全体师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开发顺德城市历史和物质资源,把文化自信的教育系列化,开创了“走读顺德”德育课程。
一、“走读顺德”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土文化特色,我们提出“培养文化自信的鉴海学子”理念,制定 “走读顺德”德育课程,充分挖掘本土顺德乡土文化资源,与德育相结合,让鉴海学子学习与体验,增强身为顺德人的自豪感。
(一)厚植爱国爱家基因,传承发展乡土文化。
我们围绕“传承发展”这一思维主线,遵循学习——传承——创新的高阶学习方式,注重知行合一,通过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依据年龄特征,引导全校学生学习系列顺德乡土文化,采取校内集中学习与开展校外“走读顺德”的研学活动两种方式,让学生了解顺德的本土文化,学习顺德人务实、友善、包容、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二)贯彻核心德育理念,推广顺德乡土文化。
“走读顺德”德育课程是在贯彻弘扬顺德本土文化,培养爱国爱家的顺德人这一核心德育理念,围绕“健康的身心、创新的思维、积极的人格”这一核心素养标准,在有效地整合地方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完善。
本课程旨在对顺德乡土文化的大力倡导与推广,把乡土文化元素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在传承中发展,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对国家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心,丰富学校德育内涵。
二、“走读顺德”德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要真正发挥学校德育课程的育人功效就要将其纳入课程方案之中,依据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学校传统和特色,设计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包括课程模块、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实施方法、评价手段等,为此我们确立了课程设计的原则。[2]
(一)现实性原则: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依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实事求是,不求全求大,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以求能真正的落实。
(二)发展性原则:本课程的实施,是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个性得到及时的发展,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务求突出特色,培养特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实践性原则:学生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使课堂和社会相互结合、知识和生活紧密关联、兴趣和能力同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增长见识。
三、“走读顺德”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结合德育核心理念,开发顺德乡土文化资源,构建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编写学生用书,确定本课程体系的框架图: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本课程从研学旅行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三大课程类型,将顺德传统乡土文化细化为6个课程模块,分别为一年级传统技艺课程、二年级民俗风情课程、三年级历史文化课程、四年级乡土人文课程、五年级古建遗存课程、六年级现代产业课程六门必修课程,每个课程按照活动主题、活动地点、活动目标、风物人情、文化探秘、五彩记忆、小脚丫走世界七个板块设计课程内容,并通过开展“走读顺德”的研学活动,实现弘扬顺德本土文化,培养爱国爱家的顺德人这一核心德育理念。
四、“走读顺德”德育课程的实施。
本课程以“教—学—研”链条开展活动:“教”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给予学生适切的指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拥有学习主动权和选择权;“研”是指学生与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制定研学计划,开展研学活动,深入探究。“教—学—研”链条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融为一体,保证学校乡土文化德育课程的有序高效发展。
(一)设计学习内容。
以“走读顺德”德育课程为基础,开发德育乡土文化教育资源,编写“走读顺德”校本教材。根据一至六年级的学生特点及其学情,我们设计了不同主题的研学活动:一年级的学生参与了金榜牛乳、鱼灯的制作,学习了顺德手艺人的故事,了解相关手工技艺的制作方法;二年级的学生观看了龙舟竞渡活动,还组织了旱地龙舟比赛,懂得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参观游览了杏坛镇的逢简水乡,感受了顺德乡土风情的魅力;三年级的学生参观了顺德博物馆和南国丝都博物馆,了解了顺德的社会发展历程;四年级的学生到顺德图书馆查阅有关的地方文献,了解了很多顺德的名人,也参观了青云文社展馆,了解了鉴海小学前身的故事;五年级的学生参观了清晖园和古民居,欣赏了亭、榭、堂、轩、馆、楼、阁、廊、舫等岭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六年级参观了龙江家具博物馆以及顺德的现代产业相关基地,感受顺德特色的企业文化,学习现代企业家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通过学习,学生们纷纷表示作为顺德人感到自豪,立志向顺德前辈们学习,学习他们勇敢拼搏的精神,将来为建设顺德出一份力量。
(二)加强馆校合作。
“走读顺德”是以研学活动为形式,开辟德育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课堂。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先后联系顺德区图书馆、顺德区博物馆、南国丝都博物馆、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逢简水乡、龙江国际家具材料城等,并与之结成友好合作单位,建立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基地。通过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结合参观、游览、访问、调查等多种形式,充分帮助学生了解顺德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学生全方位受到家乡文化的熏陶。
(三)实施多元评价。
以“知行合一”为原则,倡导多元、开放的评价方法。我们在开发小学德育乡土文化资源的同时,关注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综合采用观察、访谈、作品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判断自己的学习程度。本课题活动选择了以下评价方法,重视学生在研学活动过程中的个性化表现。
(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查找资料、参观与体验、动手制作书签、小组发言讨论等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包含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的努力程度等,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和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参与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儿童作品分析。学生在参加研学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文创作品,例如书签、扇画、剪纸、环保袋等,创新表达对顺德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些活动成果,是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之一。
(3)学生自评与互评。研学活动的评价主体追求多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在研学课程中还有“小组分享会”,让学生自评总结,作为评价的一部分纳入总评中。
(4)家长评价。本课程积极发挥家长的力量,让家长参与到评价中,增加亲子互动,加强家长、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形成合力,促进孩子全面成长。
(四)制作文创作品。
通过研学实践活动,鉴海学子对顺德乡土文化有了详细的了解,为家乡文化感到无比自豪。为了推广顺德乡土文化,鉴海学子大胆想象,巧妙构思,通过设计制作一份份文创作品,表达对顺德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一年级的学生剪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牛乳拓印图案,给顺德牛乳带来焕然一新的创新味道;二年级学生绘制以逢简水乡及龙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书签和扇画,实用又有美的享受;三年级学生设计以顺德主题历史文化为内容的明信片,寄给家人、朋友,顺德乡土文化便在纸间悄然传承;四年级学生以青云文社和顺德名人的故事为蓝本,汇编了一本《顺德乡土人文漫画集》,将传统与创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五年级学生手绘参观路线图、临摹岭南园林建筑图、绘制环保袋,把清晖园和古民居的美印在文创作品上;六年级学生通过搭建乐高模型的方式,大胆设计未来家具产品,为顺德现代产业注入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文创作品既展现了顺德乡土文化内涵,又富有创意和灵动之美,是对顺德乡土文化的再诠释、再创新、再发展,非常有意义!
(五)积极宣传推广。
1.通过多家媒体发布推广成果,如《顺德城市网》《珠江商报》《清晖园微信公众平台》《佛山+》《顺德区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等,提升影响力,使研究成果获得同行和文化界的认可。
2.对社区文化进行推广,例如五年级的研学旅行组织主题为“寻美顺德,寻美大良”走访古民居的游历体验,而寻美的地点就设在我们所属的南华社区。我们可让学生图文并茂对莘村大街进行简介、对南华的参观路线进行绘制、对摄影作品进行整理、对岭南建筑整体和局部进行刻画,还发挥想象制作环保袋等等,推广促进社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结束语
经过了多年来不断地努力,“走读顺德”德育课程体系已初见成效,我们将保持初心,继续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完善,进一步充实学习活动,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与发展顺德乡土文化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2]周鹤珍.以文化建设引领,构建实践性校本德育课程[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3).
[3]包婷婷.苏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