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作 者:刘水生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逐渐重要。在小学阶段,做好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才能优化课堂学习效果。本文将针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开发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致力于教学效果的优化。
关键词:数学;思维;课堂;氛围;问题

前言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师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方法的传递,更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转变错误的思维方式。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当代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打造科学的数学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完成教学目标。
一、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问题
(一)教学方面问题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有所偏颇,影响了当代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致使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不强。同时,教学重点的定位不准,只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没有重视其数学现象的分析体验,更忽视了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在作业设置方面,过于关注题海战术策略,只重视学生解题的变数和惯性培养,只关注其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加之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使用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只能在课堂中听取教师的讲解,没有办法发表个人见解,致使学习过程较为乏味,学生难以形成数学学习热情,自然无法高效地参与课堂。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的个人教学水平也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经验,大多来源于老教师的传授。长期不更新教学思想,会影响教学技巧的发挥,最终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二)学生方面问题
小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其思维能力发展影响不小。很多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他们难以在课堂中和课后有效约束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缺乏自己的个人学习思想,这对其思维形成是极为不利的。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小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中端坐听讲,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他们接受来自教师的解题思路,接受教师对数学现象和数学概念的分析,缺乏独立思考,便缺少数学思维形成的必要动力。只能按照教师所讲的模式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没有办法举一反三,思维灵活度不足。
二、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对策
(一)鼓励多角度思考,培养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多角度思考能力培养。不同的角度,能够看到一个问题不同的解决思路。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小学生,能够从个性化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找到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对个性的追求,也没有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求异。保护好每一位小学生的个性,引导小学生个性发展,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独属于自己的学科学习成就感。教师更要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尊重每一位小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得直接或过于粗暴地否认学生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活跃课堂氛围,培养数学思维。
像在讲解“图形的旋转”这一节内容时,“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DAE旋转后能与△DCF重合。⑴旋转中心是哪一点?⑵旋转了多少度?⑶如果连接EF,那么△DEF是怎样的三角形?”

这样的题目,是本节课学习时常见的题目。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说出自己不同的想法。更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其他同学不同的解题方式,让小学生认识到求异是一件积极的事情,不是课堂中违背学习规则的行为。
(二)活跃课堂氛围,培养数学思维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讲授学科知识,学生听取教师的思路。这样死板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产生,也难以促进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让学生独立起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的授课方式越来越多。积极在课堂中加强互动,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加强情境创设,都能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热爱数学学习。
像在学习“精打细算”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节创新情境。在课堂导入环节,给学生播放一些大家参与体育锻炼的图片,以此为话题开展课堂互动。接下来,呈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情节。像“林林每天坚持晨练,他计划利用4个星期的时间跑完22.4千米,那他每个星期应该跑多少千米?”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包含着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除法知识。
 (三)开展合作探究,培养数学思维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不同学习水平的同伴。在相互交流与互帮互助的氛围中,实现共同提高与共同进步的目的。合作探究中,学生需要针对数学问题加以分析与思考,这是锻炼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和数学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每一个数学题都有着不同的解法,合作探究,能够帮助学生降低学习压力,丰富解题思路。
像在学习有关于“多边形的面积”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利用多边形面积的求解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共同探讨多边形的分割方式以及面积的求法。通过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加强想法的分享和结果的验证,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交流、校正、输出与输入。完善的学习环节,有利于学生熟悉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推进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转变,能够给学生的思维完善带去积极的影响。重视课堂氛围的活跃,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思考问题,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其思维的开阔性,才能健全其数学思维,在未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解决个人学习瓶颈。
参考文献
[1]张雪燕.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 考试周刊,2021(15):81-82.
[2]李蓉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 中外交流,2021,28(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