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新的教育时代下,小学语文老师要切实利用好语文学科,实现“在学生身上留下深刻地学习痕迹”,助推小学生真正成为语言魅力的发现者、体验者,并积极应用语言传承文化,彰显语文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语文素养;目标手段;实施路径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培育“沉浸式”学习方式,夯实学科素养。利用创新的教育学手段,满足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语文素养的培养,能够促进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其他能力的协同发展,通过“语用”的学习把思维能力带动起来。积极转变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读写分层指导与内容选择,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折不扣的完成语言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把握学科特点,做好资源开发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教师关注语文学科的特性。语文学科,是向学生传递汉语语言的学科,更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教师不必将语文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作为苛刻的教学目标,但务必重视语言文化体系中隐藏的看不见却意义重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教师要积极关注语文教学资源的拓展和整合,把看似没有生机的内容变成活力四射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大量的实践中接触、获取和应用语文知识。这对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有积极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丰富的文学素材和人文知识,这些内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基于文本信息,进行个性化解读。像神话故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以印发学生深度思维,领悟作品的现实意义。古诗词中的文学审美要素,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学的意义,感受文学之美,真正实现“读经典、养习惯、求发展”的美好愿景。做好教学内容的课外拓展,启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营造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有助于小学生个人语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像在讲解《李广射虎》这个故事时,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更要引导他们识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塞下曲》作为课外延展的切入点,将《塞下曲》的六首分享给学生作为课外延伸,让他们了解军歌中发号施令、涉猎破敌、秦铠庆功等不同的军营生活画面。也可以利用其他边塞诗人的《塞下曲》作为拓展,让学生通过二者的对比,更好地理解《塞下曲》这种军歌形式。在丰富教学内容的支持下,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不断拓展,其语言理解力和感受力会同步提升。
二、创新学习方式,鼓励合作探究
教学方式的创新,对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影响最大。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建立正确的语文学习意识,更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多元化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丰富小学生的学习体验,给学生更多选择。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教学难度。将学生的差异性融合到教学设计中去,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利用丰富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模式中展示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
像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引领、以文本为途径,利用多种教学法,组织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参与到写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开展班级内关于写作主题的讨论。教师要以课堂互动的方式,与学生讨论与春天相关的问题。像“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春天有哪些代表事物?春天是什么颜色的?”接下来,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文草稿的规划,写出自己的写作重点和写作顺序。接下来,带着自己的作文草稿融入到小组学习活动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写作思路,用这样的合作共享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能够让学生以最简单的手段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对未来个人完成任务效率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三、重视素养内涵,加强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异常重要。鉴于语文课程和教科书所涉及文化因素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如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利用语文教学加强文化教育,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经典文化作品,有助于语文教学价值的扩大,优化学生的人格修养,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具有文化价值的教学内容。像在讲解《长城与运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长城和运河相关的事实。课内外资源的共同呈现,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激发起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长城的图片,运河的发展历史,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知识,了解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在讲解古诗文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创作的社会背景知识,以此了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艰辛,了解国家文化的发展历史。组织一次“古诗文文化知识比赛”,让学生综合一册书中的古诗词内容,探究其背后的文化知识,像作者的简介、创作背景与原因等。在课堂中开展抢答比赛,激发其语文学习热情,丰富其文化知识,找到学习古诗词的真谛,享受语文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完成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目标。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借助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依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既一以贯之传承,又适时拓展、创新,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以文化人的功能。
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教师明确全新的教学方向,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需求,努力实现“读思言”三位一体、同频共振,夯实基础的同时关注高水平语文素养的培育,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效,关注学习者的“元认知”,设计不同层次的阅读训练,在“多样性”与“复杂性”并存的语境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有品位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小龙. 谈培养学生小学语文素养的看法[J]. 读与写,2020,17(36):41.
[2]杨景花. 小学语文素养的形成研究研讨[J]. 课外语文(下),2019(6):177,179.
[3]王建华. 教育治理环境下培养学生小学语文素养[J]. 科学咨询,2021(3):150.
[4]蔡克艺. 浅析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20(2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