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谈阅读能力的培养

谈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 者:刘 珂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罗村九中   255400)

        大教师家长所认识?,很多老师家长都想尽办法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家长过于急功近利,造成功利性课外阅读,结果非但没能减负,反而让孩子不堪重负。
  1、变课外阅读为作文阅读。
        应该说,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让孩子积累大量的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课外阅读的一大目标,但是,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无奈很多家长(包括一些语文老师)过于急功近利,把提高作文能力看成了课外阅读的唯一目的,总是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来迅速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于是,在此目标的引导下,片面要求孩子多读作文书,更有甚者,索性把课外阅读变成了作文阅读。
        2、变课外阅读为应试阅读。
        近几年来,小升初考试如火如荼,这些民办学校的语文卷子范围广,内容深,难度很大。为了能让学生在这样的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一些老师针对考试的内容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划出了范围。大量的成语、谚语、百科知识等方面的读物占领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阵地,挤走了小学生原本爱读的童话、故事、小说、人物传记。更有甚者,有些“有经验”的语文老师还把自己辛苦整理出来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反复阅读,机械记忆,通过这种“填鸭式”的课外阅读来迅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事实上,上述做法的危害是很大的。首先,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课外阅读应该本着尊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量的作文书只能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厌倦?,久而久之,便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对于那些为了应付考试的大量的知识背诵,更是索然无味,学得囫囵吞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无从提起阅读的兴趣了。
  常暗自庆幸自己是个喜欢阅读的人。阅读让我的心灵总能行走在高原大漠,无论进退都海阔天空;阅读让我不再坐在忧虑或惆怅的摇椅上前晃后摆,而总能在平凡和单调中咀嚼出生活的暖和热,绮丽和温馨。记得那一次,心里原是有些不快想读篇小说来解闷的,顺手就翻到了汪曾祺自选集中的《受戒》篇,读着读着,心中的那份浮躁和不满便风轻云淡了。小说中的明子为生计十三岁就出家做了和尚,可依旧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现实中这样的生活可能是凄苦无奈的,可读来倒让人生出几许羡慕来。在那些美丽的文字背后,我似乎听到一位智者娓娓的告诫:活着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有些烦恼、有些不快是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事,没必要跟它过不去。
  文中还有这样富有情韵的描写,“邻居小姑娘赤脚走在田埂上,留下了五个小小趾头,脚掌平平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搅乱了。”原来一串脚印也是可以美丽到把人心搅乱的。
  汪老只是用恬淡自然的文字为我讲述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可是却似有一束阳光穿越过荒芜的心灵,带走了那些没来由的阴霾,又似有一股潺潺的清泉,涤净了我内心的喧嚣世俗。静默中我突然间就豁然开朗了,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不管是平凡的人生还是坎坷的人生,生活的美丽和韵味无处不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直面生活,哪怕是人生的苦难挫折,也可以找到一种美的感觉。
  我喜欢这种风骨浪漫的文字。不轻佻,不卖弄,不世俗,不华丽,不张扬。它们或者清新诗意,如朱自清如沈从文;或者朴实隽永,如季羡林如汪曾祺;或者幽默率性,如梁实秋如董桥;或者从容睿智,如史铁生如贾平凹……它们貌似平静其实却暗藏波涛,对心灵极富冲击力,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文字深处,都藏着一份相同的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有着对真善美的情有独钟,和一颗葱绿茂盛的未泯童心和永远活泼泼的生活情趣。阅读他们的文字,幸福和温暖总是触手可及。
  该怎么形容阅读带给我的这种实实在在的感觉呢?记得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有些特别,寒冷和暖和好像突然在某一个冬日的黄昏完成了交接仪式,天气一下子就变得出手成冰了。我在教室的讲台上来回地呵着手,不时微微地跺着脚取暖,同时耐心地等待着上课的铃声。这时,一位短发的女孩跑上来,递给我一个小小的暖手瓶——就是那种普通的玻璃饮料瓶,装满了开水而已。教室里掠过波光闪耀一般短暂的停顿,然后便亮起一阵善意而会心的微笑。在那片闪耀着光亮的微笑中,我的心头荡漾过一波又一波的幸福涟漪,那般纯净而温暖。阅读带给我的,正是这样细微而充实的温暖和幸福。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