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中西寒暄语语用差异分析

中西寒暄语语用差异分析

作 者:郑师雨 张婧怡 (1、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2、襄阳市第四十五中学,湖北 襄阳 441000)


摘   要:寒暄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的使用。寒暄语的存在不是为了去传递信息,而是为了去建立一定的关系。寒暄语,作为一种社交元素,具有可以缩短社会距离,保持人际关系的社会功能,并反映人类的生活和文化。本文主要着重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寒暄语言的起源、功能、不同点以及阐述两种寒暄语的影响因素,使人们了解如何使用正确的话,以此来增进友谊,达到沟通的目的,让人们能够意识到如何去达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通畅交流,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一些误解,从而使沟通和交际的行为在文化不同的沟通过程中也能更为流畅和有效从而跨越这些文化障碍。
关键词:中西文化;寒暄语;差异

一、引言
寒暄语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深入交流的前瞻性目标。而且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中,方言的交流方式各不相同,如果我们想用方言来传达适当的情感和情感,信息,我们需要了解寒暄语,比如他们的文化背景,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使彼此之间的对话或交流变得完美。中西寒暄语也有一些共同点,但并非完全平等,而是相互弥补。那些差异可以体现在文化上,通过对文化差异的研究,对语言交流会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并在日常互动中正确使用它。本文着眼于语言交际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文化因素,对汉英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以帮助人们找到正确的方式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并在这些差异中了解更多的知识,并外国朋友通过学习方言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英文化。
二、寒暄语的起源及特点
寒暄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和社会因素,最早由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马林诺夫斯基从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总是以提供和获取一些信息为目的,一些交流只是为了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从广义上讲,其目的是指有助于定义和维护人际关系的表达方式。
寒暄语的特征主要有民族性和现代性。不同的民族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中国人喜欢问:〝你吃了吗?”而阿拉伯人可能更喜欢问〝牛怎么样?”(这是关心别人经济状况的一种方式,因为阿拉伯人以畜牧业为生。)正是因为所处的民族不同使得寒暄语的表达也存在着民族地域性的差异。其次,寒暄语也具有时代性,古时候我们的祖先住在山洞里,容易受到野兽的侵袭,他们寒暄的方式:〝有野生动物吗?”住在山洞里的生活结束后,自然灾害和疾病问题成为威胁他们生活的主要问题,寒暄语改成〝无灾无疾?”后来,由于生产效率低,吃饭成了最重要的问题,〝你吃了吗?” 开始在公众面前流行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寒暄语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固定式问候语,这种表达方式沿用至今,随着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寒暄语被创造出来。例如,在网络流行之后,“你在上网吗?”?成为一种时髦的打招呼方式,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下长大的年轻人中间最为显著。
三、 中西寒暄语的差异
(一)表达上的差异
中英文的问候语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人跟别人寒暄时偏向于对未来事实的提问,通常会说:“你去哪儿?”或“你吃了吗?”,通过这两个国民寒暄语,以此展开后续话题。这些问题的目的只是为了寒暄打招呼。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关心的核心内容并不是你去哪里,你是否吃了东西,这两个问题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化没有一点了解的外国人来说就比较反感了,但是这些问题对于一些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外国人是可以的,他们可以理解这些问题只是简单的寒暄。和英国人谈天气一定是最合适的方式。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谈论非常明显的事实。例如,真的在下大雨。他们往往更喜欢猜想,您可以谈论直接可能性,或对现实事实进行反问,例如:
“It is raining now. I wonder when it will stop.”
“The rain is going stop soon, isn’t it?”
“It’s a nice day, isn’t it?”
(二) 寒暄目的不同
西方文化中寒暄语不涉及个人话题,旨在营造轻松交谈的氛围,并且不同的寒暄语有不同的用途。在英语中,西方使用寒暄语是为了营造一种舒适的聊天氛围,让接下来的谈话更容易,而汉语中的寒暄语可以通过表达爱意和问候来拉近彼此的距离。由于目的不使得寒暄语也有所不同。例如,英国人想在谈话之前先谈谈天气。似乎是一个避免尴尬局面的普遍话题,也让气氛变得轻松。与此不同,中国人更喜欢问“你挣多少钱?” “晚饭吃完了吗?”表达热情的问候,表达亲密和关心。
(三)隐私意识的差异
中国常见的寒暄语会涉及到一些个人的情况,比如“嗨,你去哪儿了?” ’或者‘你结婚了吗?提问题的人并不是想故意打听对方的隐私情况,其目的在于表达关心。但是西方国家的情况 有所不同,如果你和西方人问这些问题,他会觉得很尴尬生气,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些在中国常见的问题。因为在西方人眼里,个体是相对独立的,私事不适合被拿出来讨论和调侃,中国人常常回避不了年龄、薪水、婚姻状况等话题,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他们也可以谈论这些,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担忧。相反,就像这些谚语所说的:〝好篱笆造就好邻居。”〝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好奇心害死猫。”等等。如果人们对他人的事情过于好奇,那么他们就会遇到侵犯隐私的问题,在西方国家,西方人非常重视保护自己的隐私,每个人都在这件事上欣赏人们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对尊重和保护的社会愿望是自发的。窥探他人事务的行为是粗鲁和不礼貌的。
(四)对待年龄态度差异
中国人喜欢问别人的年龄。尤其是谈女人的年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在中国,年轻人应该尊重和照顾老年人,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晚辈理应关心帮助长辈,而西方国家则有所不同。在西方国家,老年人如果能自己做事,就拒绝别人帮助他们。如果你询问他们的年龄和个人情况,他们会不高兴,如果你对他们说“你这么大年龄,身体还好吗?”也许你会认为你是在对他们长寿的恭维,而与此相反的是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买你的账,他们会怀疑地问你:“你的意思是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在西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想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所以他们拒绝老去,如果可以的话,他们拒绝任何帮助。
(五)话题选择的差异
地理位置也可能是导致英汉语言的差异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我们四个季节的变化很明显,所以通常不会谈论天气这个话题。中国资源丰富,土地辽阔,地域不同,气候类型多样,人们对天气并不感兴趣。在英国,沿海地区属于潮湿的海洋气候,导致天气多变,有时晴一会儿雨。英国人的天气就像一张娃娃脸,所以天气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比如:“It is a fine day, isn’t it?” “Today is a rainy day, uh?”他们选择这些来帮助建立对话。总之,地理区域的变化导致气候等差异很大,从而导致寒暄语也受到了影响。。
四、对表扬反应的差异
当人们面对赞美时,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反应方式不同。在西方国家,人们喜欢赞美别人,例如,在西方国家男士对女士说“你现在真漂亮”或“你多性感”情况比较常见,他们善于表达对他人的赞美和欣赏。说“谢谢”是西方人常见的回应方式。当人们相信他们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观时,他们会认为他们应得的赞美。相反,在中国,我们提倡谦虚的美德。人们在面对表扬类的寒暄时通常用“哦,不,哪里哪里”或“你太看得起我了”来回应。
五、寒暄语文化差异的成因
(一)价值观体系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的寒暄语之间存在一些文化差异。在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西方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隐私的概念,非常小心地保护自己的个人领地,所以西方生活中的普遍规则是人们应该保持彼此的私人生活的距离,个人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精髓,人们崇尚自由,在处理自己的事情时不想被打扰。在中国价值观中,个人属于群体或集体,被要求融入群体,人们被教导要关心集体,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集体文化比个人文化更受关注,所以隐私是相对公开的。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长大的中国人已经养成了讨论彼此个人事物。文化是指一群人共有的一套信念、规范和态度。中西文化的本质是不同的。中国儒家崇尚“同”,非常重视群体。个人的发展要适应社会,与他人相结合,并要求人们在社交生活中进行自我提升。群体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但在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中,在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心目中,人们应该表现出自己和个性。个人与他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存在。不同的中西文化体系下的不同价值观使寒暄语存在差异。
(二)审美趣味的不同
审美趣味是影响不同人群的重要因素。当人们停留在不同审美品味的文化中时,语言是不同的。在深层的民族意识中,差异导致审美标准不同,这是一个事实。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标准是建立在感觉与场景的融合之上,是通过非逻辑的本能习得的。中国人的共融注重对内在精神的钦佩。例如,“你很努力。” “你很守时从来不迟到。” “你很勤快。”而在英语中,他们更喜欢对外界的赞美。例如,“You look so beautiful today.” “What a nice day today”。
 六、结论
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英语和汉语的寒暄语起着相似的作用。但是,这两种语言的主题和规则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寒暄的方式是谈论别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更注重关心别人的生活,促进友好关系。但是,英语寒暄更注重营造轻松的聊天氛围,包括闲聊和对他人的赞美。在西方国家,人们关心尊重他人的个人隐私。他们不喜欢关心别人的事情。所以我们在交流时必须要注意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和他人的因素,了解各个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正确使用寒暄语,这样有助于避免对文化差异的一些误解,使交流过程和交际行为更加流畅。

参考文献
[1] Maybin Janet. Language and Literacy in Social Practice: a Reader [C]. UK: Open
University,1994.                        
[2] Sperber, D. and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86.                                                                                                                                                                     [3] William B. Gudy Kunst, 1997 “Influences o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D] London: Longman, 1974.
[4] 毕继万. 汉英寒暄语的差异[J]. 语文建设,1997.
[5]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 胡壮麟,姜望琪. 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84—685.
[7] 龙翔. 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8] 刘蕊. 美国学生汉语习得中社交语用失误的考察与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
[9] 龙又珍. 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 
[10] 盛跃东, 试析汉英寒暄语的差异[J],修辞学习,1996
[11] 童菁.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12] 朱永生,Phatic Communion 四题[J] . 山东外语教学,1989.
[13] 张颖. 从文化心理差异看汉英寒暄交谈[J] 长春理工大学学2010(2): 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