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影视作品赏析》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影视作品赏析》课程教学改革

作 者:崔 燕1 崔银河2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本论文为以下课题成果:1、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影视作品赏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B2019023。
2、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民族地区高校跨学科跨专业通识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0MGH034。

摘   要:内蒙古民族大学开设的影视作品赏析课程于前年开始进行SPOC教学方式教学改革实验,以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为教学案例,进行SPOC教学改革实验,经过课程教学实践,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互动学习,教学效果明显强于此前传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SPOC;影视作品赏析;《静静的艾敏河》;线上教学;线下教学

SPOC是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理论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国内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主要是在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合型的教学模式中使用。内蒙古民族大学开设的影视作品赏析课程于前年开始采用SPOC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以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为教学案例,进行SPOC教学改革实践。具体做法如下:⑴本课程采用线下、线上教学同步进行的方法。线下教学按教务处排定的教学时间周三下午1、2节课的时间,本学期已提前在任课教师建的课程QQ群里进行了具体教学内容通知 ,因而同学们都提前把要讲授的实例《静静的艾敏河》16集电视连续剧观看了一遍,教学过程中就只选择重点故事情节播放10分钟,随后就该重点内容进行讲解。⑵、线上同步教学就是利用该多媒体教室的录相设备在上课时同步录相,借助学习通软件将课程内容同步传送出去。⑶课堂讨论环节则是在第二节课用25分钟时间就某个重点故事情节进行讨论,同学们先发言,老师最后做总结。⑷,讨论环节同时也请线上听课的同学发言,老师一并总结。⑸除了上述教学改革,本门课程还开设课后答疑环节,由老师在QQ群里回答学生的问题。这一教学改革方法在经过两轮课堂教学实践后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热情有了很大提高,有两位同学并且撰写了该电视剧评论论文。下文是实践教学过程。
内蒙古著名导演宁才执导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静静的艾敏河》作为向党的十六大献礼剧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立即在亿万观众心中激起了强烈反响,无数观众为这一朴实感人的真情故事所打动,所震撼;该剧随即迅速在全国各地电视台转播,并且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重点以《静静的艾敏河》为个案,进行分析、讨论。
一、线上观看与线上讨论
主要采用每四个教学周讨论一次的方式。第一次讨论的主题是“人世间真情真爱的赞歌”。该课程为选修课,本次选课学生共56人,第一次线上讨论共有29名同学发言,集中同学们的观点主要是:《静静的艾敏河》一开始就是主人公毕力格的一段自白:“我是个孤儿,是被草原养大的孤儿。我在上海孤儿院,因为食品严重不足,在周总理和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亲自关怀下,我们三千个上海孤儿怀着对生的渴望,从上海来到了内蒙古。从此,我的生命、我的一切将和内蒙古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段主人公的开场白自述将剧情首先做了一个概述。原来,从1959年起,我们国家就连续遭遇了好几年非常大的灾害,人民群众的生活遇到了极大困难,大城市情况尤其严重,当上海孤儿院收养的孩子得不到国家的粮食救助时,党中央决定将孤儿院的三千名孩子送到内蒙古,请草原上的牧民帮助抚养,于是就有了一段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与真爱故事。
从当时的实际情形来看,这些上海孤儿中有许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儿,只是他们的父母在当时的饥饿环境下连自己也养不活,只得把孩子送到了孤儿院。而内蒙古草原同样也在经受着严重的灾害,牧民的粮食也是不够自己吃,但是正由于蒙古民族所怀有的宽厚仁慈的心,使得他们以热情的行动响应党的号召,争先恐后、积极主动地收养了这些孤儿。牧民道尔基家有六个孩子,但他还是想方设法地要收养一个孤儿;到了最后,就连桑杰喇嘛和没有结婚的苏和也各自收养了一个孤儿。他们在收养过程中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只说着同一句话:“狼还养孩子呢,何况人”。牧民们并且时时警示自己:“国家的孩子冷不得、热不得、渴不得、饿不得。接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发言的同学认为:这些看似极为平常的话语却透出了一种超常的哲理意义,那就是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人,理应持有一种博爱心灵,这样的博爱,无疑是对生命哲学的高度诠释。这部剧的总主题也因此显现出了其美学价值,那就是:不管是任何一个民族,也不论是在任何时候,都应当以一种仁慈的心地、超凡的爱,来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只有这样做,人的生命才能显现出其价值所在,人的生命之光才会永不熄灭。因而,当通知让牧民去旗里领孤儿时,牧民们激动得到处奔走相告,如同节日庆典一般。紧接着镜头换成旗保育院,第一个走上前去的是一个老额吉。这时,画面有意切成她张开双臂的特写镜头,她高兴地抱起了一个上海孤儿;迅即又转成一幅太阳做背景的人物中景,同时响起了孤儿雨声的独白:“我当时充满了的却是恐惧和拒绝,但是,老额吉那张开的双臂就像是能够拥抱天地间一切生灵的宇宙,就像是一轮普照大地的太阳……”是的,这里的老额吉更是蒙古族人民的一个意旨,蒙古族人民比天地还要宽广的心灵不仅可以拥抱这些正在受苦受难的上海孤儿,还能够像普照大地的太阳一样,温暖三千上海孤儿孤独恐惧的幼小心灵。
后来,当孩子们渐渐长大时,十年文革就像一个幽灵一夜间窜到了草原上,正如剧中人所说:“文化大革命就像一场白灾,尽管它来得迟了些,但它就像一场暴风雪,毕竟来了。”于是,就连纯朴善良的牧民们也被迫卷入到了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中,已经长大的上海孤儿和牧民分成了两派,开始了荒诞又残酷的相互斗争,哈达不幸在这场动乱中被他收养的孩子额尔敦打死,多兰也被当作坏分子关押,温和善良的大队书记巴图被打成了走资派;一时间,草原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所席卷……
到了故事的最后,上海孤儿全部长大成人,有的读了大学,有的进城当了工人,有的返回了上海,主人公毕力格则选择留在了草原上,收养并抚育他们长大成人的母亲多兰仍旧背着粪筐在草原上拾粪,哺育了一代代牧人以及上海孤儿的艾敏河仍一如既往地流淌着……
讨论最后,任课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做了总结,认为这部十六集电视剧最大感人之处就是通过一个人类应有的真情真爱故事完成了一次对人的生命力重塑与展现,实现了地域文化与人类生命的对接,结构了生命美学与生命哲学的图谱;在对生命力精心雕刻的过程中,更使观众看懂了其中一个哲学理论支撑点,假如爱能够超越父爱与母爱的范畴,爱才是人类生命繁衍生息的推动力,爱也就能够成为蒙汉民族在这种爱的力量下共生共长的生命长河。
二、线下讨论
第二次为线下讨论, 本次讨论共有19名同学发言,发言中同学们一致认为:《静静的艾敏河》这部电视剧,编导刻画最多的人物就是牧民多兰,整部剧的中心内容也全是围绕着她来展开。当时,她家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家境况且很差,就连收养孤儿最基本的条件——一定得有一头奶牛都不具备,但她却一连收养了三个孤儿,成了整个生产队收养孤儿最多的牧民。为了能有资格收养孩子,她背着哈达将家里的雪花马卖给马贩子,再用得到的钱买回奶牛,为此遭到了丈夫的毒打。当家里一下子多了三张嘴后,在那个特别困难的年代,仅是全家人的吃穿就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困难。面对这一切,多兰没有一丝后悔,也没有一句怨言,每天除了放牧劳动外,还要背着粪筐在草原上捡粪,晒干后再拉到镇上卖掉换取食物。剧中最为让观众感动的一个情节是,当她收养的女儿其其格由于营养不良患上了严重的腿病后,她心急如火,为了给女儿治病,背着其其格到旗里、到外省,四处求医,受尽了苦,遭受了无数的罪,还差一点儿被当成坏人抓起来;多兰这一无私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深印象。
 多兰默默地做着这一切,不图任何回报,不要任何索取,她所做的这一切中更看不出有任何空洞理论教条的作用力结果;这是人类一直在推崇的一种怜悯之心,这一怜悯之心可以推动、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更可深化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人类道德感产生的基础就是人的怜悯之心。正如卢梭所说:“怜悯是人的最基本情感,它先于所有的反思活动,它通过减少人的自私之心来促进人类的自保。”[[]]当然,多兰在剧中的这一表现从深层意思上剖析,亦可被看成是人类生命力进化史中泛爱意识的显现与升华,这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人所追求的一种爱的原动力,主人公是在用爱的精神与力量谱写着一曲人世间真情与真爱的赞歌。如果再往深层探索,更可从中感觉到,正是内蒙古大草原这一独具地域文化,方才培育了许多如多兰一样心胸宽广、充满博爱意识的蒙古族牧民极力关爱他人生命的生命哲学观。
任课老师最后做总结,她在总结中说道:通过剧中人物的表现更可找到这样一个感人解释,多兰这位看似没有文化的普通妇女,实质上却有着无法用文化程度来诠释的高文化素养,她的这一举动是在用行动叙写着文化之歌,这是一种永不消失的人文精神。“是的,给予了孤儿生命的草原阿妈,也在以流血的心灵铸造着下一代的灵魂。这一生命之诗,生命的小夜曲也化成了观众深夜的哲学冥想和人性的思考。”[[]]剧中,草原牧民响应党的号召收养上海孤儿的行动,因主人公的感人表现而成了一次生命哲学的升华和对人性的本真思考。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时说道:“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假如把这句话借用在这里对多兰做一个总结,则是很为贴切的。
三、课程结束前讨论
第三次讨论为课程结束之前,讨论方式为线下,是在同学们观看完电视剧的全部内容后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进行的,56名选课同学全部发了言,同学们主要是对剧中除了多兰这外其他剧中主人公进行了分析,主要观点如下:
多兰的丈夫哈达是剧中另一独具个性的形象,他脾气爆燥,性格粗鲁,动不动就打骂自己的妻子,给人一种很野蛮的感觉,但实际上他却有着一颗非常善良的心。最初为了阻止多兰领养孤儿的行动,竟然用鞭子抽打自己的妻子;到后来观众才看明白,原来他并不是不让多兰领养孩子,而是担心家里生活条件太差,怕孩子们来到这个家后受罪,从而对不起这些孤儿。当多兰不顾及他的反对硬是从旗里先后领养回三个孩子后,哈达立刻接受下来,并且和多兰一样,给予了这几个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超出对亲生孩子般的父爱。尤其是每当他外出回到家见到孤儿时那一声亲切无比的呼叫:“儿子们!”使观众顿时感受到了来自心灵上的震撼。当哈达被生产队派到外地拉盐走了好几个月回来时,身上没有多少余钱的他硬是省下自己的口粮钱给所有孩子都买了礼物,从这一细节则可看出哈达其实是一个心很细的男人。当他外出好几个月回到家后,本想和多兰亲热一番,蒙古包里却被几个孩子睡得满满的。面对这一情形,他并没有吵醒孩子,而是硬压下那份感觉,抱着被子睡到了外面的勒勒车上。哈达这一无声的举动无疑是伟大的父爱之举。编导在剧中有意运用了“消解观念”的表层叙事模式,通过哈达令人看似不理解的举动将人物的矛盾行为与表现呈现在屏幕上,其目的则是想要由此激发起观众对这一人物的更多注意,并在心底不断思索这一人物其表现中所蕴藏着的深层叙事意旨,这就是:什么才是人类理应弘扬的“博爱”精神,“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崇高精神品质的具体表现到底是什么!
哈达的性格也常常会在粗鲁中透出机灵,编导巧妙地编排了一个个极具生活化的情节来不露声色地展现哈达的机灵与聪明,这样的剧情构思也就极具艺术效果。比如剧中当巴图书记实在选不出合适的人给在外地为其其格治病的多兰送钱,只得派苏和去时,他竭力想对哈达隐瞒这件事,可是最后还是被哈达知道了,但哈达并没有像观众所担心的那样,怒火冲天地去找巴图算账,也没有把这件在他看来是非常恼火的事情压下不提,而是采取了一个得体的报仇方式,笑呵呵地对巴图说:“巴书记,你过来,我想和你说件事。”不知实情的巴图跟随着哈达走到一片空地时,哈达突然一个漂亮的背挎摔跤动作,将巴图摔在了地上;既报了仇,又让巴图明白他并不是一个傻瓜男人,这一巧妙的情节顿时使观众明白,哈达是一个聪明但又大度的男人。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哈达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他和剧中其他蒙古族牧民一样,怀有一颗厚道博爱的心,时时在用自己的爱来化解与别人的误解,用人间真爱赢得别人的敬重。比如,当他听到他的情敌苏和又回到了家乡的消息时,尽管心中涌上了极大的嫉妒和愤恨,但是当他真的遇见苏和时,并没有和他决斗厮打,反而诚挚地邀请他:“有空到包里来喝酒。”观众看到此处时心中顿时一惊,万万想不到这竟是哈达对苏和说出的第一句话。只这短短一句,就足以显现出哈达宽厚博爱的心胸。后来,当他不幸被额尔敦射中倒在了地上时,对额尔敦并没有一丝怨恨,说出的话竟是:“你是我最放心不下的孩子。”对围在身边的其他孩子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是:要孩子们听艾敏河的话,好好爱我们的草原。在充满了爱与关心的临终之言里,一个将爱与生命化作为一体的纯朴、高尚的人物形象立刻竖立在了观众心中。生命哲学理论认为:人的价值取向可以多元,但是,作为人的最基本道德原则和良知却不能变。哈达在剧中的种种闪光表现使他成为了剧中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成了深受观众喜爱、且性格鲜明的“这一个”。仔细加以剖析就可以看到,哈达这一人物形象之所以在观众心中留下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就是他身上所表现出的那种顽强生命意志与博爱心怀的闪光表现,这是一种在草原地域文化影响下所生成的不屈生命力。从深层叙事上看,正是以哈达为代表的蒙古族人民身上这种不屈生命力与博爱精神,才支撑着草原上的百姓渡过了那一困难年代,并且使得这一不屈生命意志在那些上海孤儿身上得到了延续与传承。黑格尔曾经说过:“人物的性格不是形式化、抽象化的面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征,都有自己所特有的个体独立性和顽强实现自己的坚定性。”[[]]剧中的哈达正是由于艾敏高勒草原这一独特地域环境所哺育出的特有个体独立性,不仅对他所收养的几个孤儿此后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更使得这一人物形象的光彩奕奕而成为令观众久久回味的“这一个”。
四、课后答疑环节。
课后答疑环节由老师在QQ群里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可以问任何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教师一一认真解答,同时和学生共同讨论,直到学生获得满意的答案为止。同时,对于一些学生想要尝试写电视剧评论论文的热情,教师详细予以辅导,同时认真帮助修改学生的论文。
本门课程运用SPOC教学模式进行的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成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同学们摆脱了传统的只是吸收无法发挥的知识接受模式,极大地启发了同学们对知识的兴趣点,在培养思考型、智慧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见到了实效。
参考文献
[1]引自(德)费迪南·费尔曼著 李健鸣译《人生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34页
[2]何祖健《生命意识的诗化,草原情怀的赞歌》《中国电视》2004年5期
[3]赵中立主编《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4月版第37页
[4]黑格尔著 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9月版第2卷第163页

作者简介:
崔燕,女,文学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传媒文化研究、教学改革研究等。
崔银河,男,文学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