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学中学困生影响着教学的有效进行,是每一个教师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因此,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的一个大事。
[关键词]学困生 学习 提高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遇到一个问题——学困生,学困生影响着教学的有效的进行,是每一个教师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素质能力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给予扑救或矫治的学生。因此,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让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呢?
一、弄清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认真分析心理状况
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首先要了解这些“学困生”落后的原因。只有找到了原因,通过有针对性地教育给予补偿和矫治,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通过观察发现学困生学习差的主要因素有: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无心学习,甚至会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迫于家长的要求。认为读书无用。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意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照抄或干脆不作业,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学习成绩较差,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老师、同学、家长常常把他们定位在落后群体,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经常的失败使他们感到学习无聊,情绪低落,导致对学好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态度不端正。多数学困生课堂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自学能力差,基础知识难以掌握。如一些概念、定律、公式等只是记住了,而没有吃透,导致不能运用。
4、学习基础差,根不其他同学。反应慢、接受慢,来不及消化巩固,新的一课又开始了,夹生的勉强跟着学下去,以至恶性循环。
5、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家庭学习环境是影响孩子学习的很重要因素,有的家长言行不当过分宠爱或处处强制都会导致孩子轻视学习、甚至讨厌学习。家庭成员素质低不会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思想状态、心理倾向、生活学习状态都很少关心过问,不能及时正确指导。父母外出打工、离异等也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社会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如打架、斗殴、游戏、网吧、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6、学习毅力不坚强。学困生往往惧怕困难,意志薄弱,耐挫折能力差,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与挫折,不是知难而进,而是回避困难,使学习活动很难维持下去。同时他们的自制能力差,懒惰性很重,不能刻苦学习,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二、要真诚关爱,消除心理障碍
学困生因为学习不好,所以长期受冷落、歧视,但在内心深处依然渴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真正让学困生体验到老师真诚的关爱和重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他们的情感疑虑和自卑心理。同时,在老师的感召和带动下,其他学生也关心他们,不歧视和嘲笑他们,并尽其所能的帮助他们,让学困生既感到集体的温暖,又学会了交流,增强合作意识,使自己得到进步和提高,从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三、要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面对学困生只有理解和尊重是远远不够的,要改变他们的现状,最主要的还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首先,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要善于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学困生的积极因素,挖掘和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并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表现自我,在集体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看到希望。教师首先要树立信心,对待“学困生”要以真诚爱生之情,以激起“学困生”的感情浪花,取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为他们打开心灵大门,以健康的情感医治“学困生”心灵的创伤,要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精神的污染,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四、引导学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真的影响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深研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课程内容,以求学生能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完成自己的探究真正体现自主性。为了能调动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教学中更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采用一些别开生面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要认真培养学困生预习新课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养有错必纠的习惯、善于思考质疑的习惯、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