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237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37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 者:王兴龙 (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心小学,辽宁 大连 116033)


摘   要: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终身品质要求,精心专研阅读教学,创新推进237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力求更好更快促进孩子阅读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237课堂教学模式;阅读实践主体;阅读教学;阅读能力;筑成品质

一、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现代“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应对学生和教师重新定位,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二、我回看了近三年高考语文试题,从题型看注重对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能力的考察。而很多考生大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认为自己不爱阅读的问题是最终影响阅读的时间、速度、理解的主要原因,认识到不经过大量的文字阅读,是很难提高理解能力的。
三、历经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和研究,现如今在小学做教学与管理,我体会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阅读习惯、兴趣、耐心的形成,然后是贯通融汇的理解能力,再则就是能够集中注意力地把握文本的能力和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最后应该就是内化于心的分析理解和来于文本、走出文本的书写能力。
四、陶行知曾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我所在的学校秉承着“尚品修德,筑质立魂”的校训,办学目标确定为:教师有品行、课程有品位、课堂有品效、班级有品性、学生有品质、学校有品牌。由此加强品质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打造“二元三环七步”为主体的“有品优质”课堂教学模型。二元即“有品”与“优质”即备课充分、课堂高效、乐学能学、共研互促、知情合一、质效明显。三环即课前、课中、课后。七步即预习诊断—找出疑点,前置导学—聚焦问题,师生多元互动—聚焦重难点,教师点拨训练—解决疑点,反思小结—互研助学,巩固提升—举一反三,有效作业—生成能力。
五、我们确定了不同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将237课堂教学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以三年级语文为例,我们设定的目标是:继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继续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践,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能在阅读理解中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语、精彩句段,学习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背诵优美诗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在典型课例《搭船的鸟》一课中,教师通过集备,形成组内相对统一的教学模式,将学校所列七步有效转化为“进入情境-借题激疑,预习诊断-初读感悟,研读重点-探究难点,合作交流-解疑补缺,点拨领悟-总结方法,课堂检测-强化积累,方法迁移-拓展思维。”此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有效环节的设置,实现课堂上孩子的自主阅读,教师的启发引导,伙伴的沟通合作。同时,特别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注重阅读的评价,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六、梁启超在总结自己的三步精读法时说:第一步鸟瞰。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并把文章重点、难点找出来。第二部是解剖。揣摩文章是怎样写的,尤其是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细细探究,由表及里,抓住精髓。第三步是会通。就是把全文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根据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便对文章有更透彻的把握。另一位则是钱钟书,在谈文章解读时提出了“交互阐释之循环”的观点: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然后识句之意,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他认为文章解读过程是两条阅读思路的交互展开:一条思路,是从词句入手,指向全篇;另一条思路正好相反,是先对全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再在语境中理解词句的意思。钱钟书把这种双向交互的阅读思路归纳为“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我理解就是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循环往复,形成习惯,筑成能力。
七、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专研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如下:重视对现代阅读理念的吸纳,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重视阅读过程的展开和阅读方法的培养,重视知识在阅读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和技能目标是:所有学段都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默读,学习略读和浏览,强化诵读。基于此,我们在实施237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扎实落实如下要求:首先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深入文本,让学生经历阅读的全过程,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然后是采取多种阅读形式,没有大量的读,就没有下一步的语文教学,所有的语文教学都要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教学中要减少繁琐的内容分析,阅读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进行充分的感知体会,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和共享提高阅读能力。第四,阅读教学过程要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重视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课堂提问。第五树立大阅读观,晨读,午间读,回家读,课堂展示读等,充分发挥时时读的作用。第六,让背诵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让读成为常态,让动笔成为习惯,让观点在课堂上碰撞。第七,要充分发挥教师范读和点评的能力。第八,重点关注推广课外阅读、自主阅读和阅读展示;构建情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摘抄好句子,写出读后感,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评价激励作用,读、练进行有机的结合,全面提升阅读能力。
八、总之,语文阅读能力,只有在学生作为阅读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阅读材料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中才能获得。也承认没有一种固定的阅读方法,但237阅读教学模式一定会有助于孩子阅读文章兴趣的调动,有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孩子们思维的碰撞,有助于形成有益于孩子终身发展的阅读品质。

参考文献
[1]温儒敏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4印刷)
[2]方智范  《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