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中的声势律动妙用探讨

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中的声势律动妙用探讨

作 者:刘 祎 (七里河区兰工坪小学, 甘肃 兰州 730050)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为了适应社会对综合型、素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开始了各种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与此同时,现代素质教育也提出了学校教育要全面,不仅是全学科同步发展,更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但无论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还是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都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不仅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现实需求,更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教育的更好发展。作为学生艺术审美、高尚情操、艺术思维培养的重要课程,音乐教育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音乐;律动教学;声势律动;应用策略

一、声势律动教学方法概述
在音乐中,凡是能给发声的人体动作(如鼓掌、跺脚等),均可被称之为“声势”;当人们接收到“声势”信号后,身体的各个部位会随之做出相应的肢体反应,来将内心对音乐的感受进行外在的呈现,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律动”。所以,所谓“声势律动”教学方法就是以音乐为基础,用身体各个部位感受音乐的各个要素,从而实现身体与音乐协调一致的效果,更进一步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和音乐的内涵,这一理论最早由奥尔夫提出。
现阶段,声势律动教学法在我国音乐教育中以及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讲,将声势律动教学方法融入我国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控力
对音乐节奏的把控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身体的各个部位跟随着音乐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就是学生掌控节奏的表现。将声势律动教学方法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学生可以一边享受音乐节奏,另一方面将这种节奏升华为一种节奏感,使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反应力
声势律动能够产生明显的音高与音低、慢音与快音、节奏快与慢等,这种两极化的节奏变化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节奏上,当节奏较快时,学生的身体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节奏慢慢舞动,这种无意识地动作展示也是学生反应能力的集中体现。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在诸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乐理知识具有明显的晦涩难懂性,如果教师只是纯粹地讲述乐理知识,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和抵触心理。而声势律动教学方法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设身处地感受音乐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更加形象地理解乐理知识,以一种直观的方法记住乐器的音色特点,变枯燥为有趣,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投入其中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发挥就在于对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引导,来有效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二、声势律动教学方法融入小学音乐律动教学
(一)节奏模仿,提高音乐辨识水平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辨识水平有利于学生对所听音乐的音阶、音符等基本要素的判断,对于学生理解专业性的乐理知识具有重要作用。而以声势律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音乐辨识水平的方法主要可以采用节奏模仿的方式来实现,借助不同复杂程度的节奏模仿与节奏体验,学习者就能够在整体上构建起对乐曲的总体认识,这种整体认知与教师的知识灌输不同,带有学生自己的认知和体验感。
比如在民乐合奏曲《阿细调月》教学时,乐曲由四个节奏相同的小节组成,即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X.X..X..X..X..X.X..X..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口念节奏ti.ti.ti.ta.ti.ti.ta.,首先建立起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熟悉度,这种简洁明了的表现方式可以迅速调动起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和敏感度,配合着拍手拍腿的声势律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音乐审美体验感也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这种教学方式所起到的作用,相对于教师一味讲授,效果会更加直观、有效。
(二)节奏训练,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导入节奏训练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主旋律,而作品的主旋律通常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所以节奏训练方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通常会取得较为直观显著的效果。教师在节奏训练过程中可以开展接龙游戏,对学生进行节奏的引导,让学生跟着节拍一起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反应,以此来主动表达对动作的理解,当音乐节奏较为欢快时,有的学生会跟着一起舞蹈、跳跃、拍手,当音乐节奏较为舒缓时,有的学生就会放慢脚步。同时,学生可以将这种理解应用与音乐创作中,通过富于变化的动作展现多样化的创造力。
(三)声势伴奏,开展特色音乐教育
对学习者达到对音乐的最原始感知与理解来讲,在声乐课程中运用声势律动方法将起到很大效果。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必须推动音乐类型的多样化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声势伴奏教学,在培养学习者对歌曲的默契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歌曲素质。除此之外,声势律动教学方式的应用还可以协调学生的身体各部位,并根据参与方式的不同,加强音乐的锻炼,使学生之间的合作得到进一步促进,使传统音乐教学方式更具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可以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伴奏教学方式,可以使音乐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音乐教学更具特色。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人们感知社会的起步阶段,相对于幼儿阶段,小学生已经开始拥有了一定的独立思维,对世界的感知也开始有了独到的认识,但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相比,心理机制尚未发育完全,在学科学习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而音乐作为小学教育学科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具有重要作用。小学音乐教师是小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应当积极转变观念,以新课标的内在要求为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推动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和学生音乐素养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庞宗艳.小学音乐课堂上声势律动教学的策略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4):103-104.
[2]翁昱婷.小学音乐律动教学法研究——以小学三年级教学为例[J].魅力中国,2020(09):185.
[3]周亚楠.借助声势律动,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J].中外交流,2021(03):791.
[4]张剑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声势律动的实践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2019(94):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