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课程思政军事课程中的实践探究

课程思政军事课程中的实践探究

作 者:蓝志环 田春艳 张会峰 (空军航空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空军航空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摘   要:高校思政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落实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观,通过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实现每门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思政元素应遵循“三因”基本准则,重点抓住教员思政能力和教材体系建设两个关键环节,提高课程思政水平。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思政内涵

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并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要收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对课程建设不断向课程思政聚焦,教学实践活动逐渐深化,然而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员对课程思政相关问题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对思政课的实践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的,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要求所有课程的知识传递都体现出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所有教学活动都发挥出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员都肩负起道德引领的职责,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育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核心,以明确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为主题,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多维立体的教学体系和协同发力的育人团队,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
课程思政中“思政”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强调在各门课程中增强政治意识和加强价值观的引领。而思政课程中的“思政”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方面,主要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思政的逻辑思路是实现各门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构建和实施充分体现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能与价值,找到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切入点。课程思政要求其他课程和教员与思想政治课程及其教员一道协同努力,同向同行,共同肩负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使命担当。
二、挖掘思政要素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然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渠道,但是并不是唯一,高校所有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因此深度挖掘高校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立德树人的落地的重要方法手段。挖掘思政元素的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的准则。
一是“因事而变”。“事”是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发展规律,“变”是指变化。因事而变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就应该从课程的学科属性、教学规律及教学职则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思维方法、价值理念,找到课程中蕴含的隐形思政资源,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溶盐于水,有味无痕的育人效果。由于不同课程有各自的教学内容和体系结构,“课程”与“思政”的切入点自然不同,这就使得课程思政具有多样性,思政教育元素与教学嵌入手段方法必然存在差异性。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只有尊重其差异性和多样性,才能使各门课程教学展现出独特的育人魅力和独有的思政感染力。
二是“因时而进”。“时”指时代、时事、时间,“进”指的是“推进”。因时而进强调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事动态,贴近生活实践。当下发生的事情、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是学员最关心并且也是最感兴趣的事情,这也是教育和思政的最佳切入点。如果课程思政能够做到因时制宜地融入课堂教学,将会极大地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因势而新”。“势”是指事物发展的形势、趋势、态势,“新”指创新、新意。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发展趋势,而且要准确认识国内外发展趋势,掌握学员思想动态,从而做到应势而谋、顺势而为、推陈出新。
当前,学生对世界局势发展演变以及中国国际角色定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元素的挖掘选取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专业知识,针对性地回应学生的动态学习诉求;充分体现学科领域发展特点和趋势,在专业知识传递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求索创新精神;紧密联系世情国情发展大势,在国际比较重解读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民族复兴大局中定位个人前途和使命。
 三、影响课程思政关键因素
(一)教员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
教员是教学的主导者,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能否落地见效的关键,因此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升教员育人素养和能力。一方面,落实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宽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提升教员课程思政核心素养。“六要”要求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程教员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新时代高校教员课程思政素养提升的标准和方向。教员只有政治强、情怀深,才能坚定政治立场;教员只有坚守育人初心,始终心系国家和民族,才能关爱学生成长,教学中才会注重强化各门课程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教员只有思维新、视野广,才能努力创新教育手段和表达方式,积极主动拓展教学广度和深度,在带领学员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教育学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员生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教员只有自律严、人格正,高尚的人格魅力才会感染学员,使学员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学习。与思想政治课教员相比,通识课、专业课教员与学员接触的机会更多。师生多元教学互动情景中,教员彰显出的政治觉悟、眼界胸怀、品行操守对学员理想信念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员思政育人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是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前提和保障。
另一方面,践行“同向同行”理念,提升教员课程思政的意识。推进各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关键是推动各类课程教员与思政课程教员同向同行,形成育人的合力。各课程之间是协同配合、相互搭台,还是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拆台,关键还是在于任课教员的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育人能力。教员应意识到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想政治教员的专利,是每个教员应肩负的育人职责,每门课程也都富有育人效能。任课教员应深化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认识,主动挖掘本课程中的思政素材,自觉地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常怀思政之念,心存树人之志,将“课程思政”内化为理性自觉,不断锤炼提升“育德育人”的基本功能和驾驭能力。
(二)课程思政教材体系建设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立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方向,构建中国特色课程思政教材体系。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课程思政教材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教材研究、编写、使用、评价的全过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教育根本方向。第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操、品德修养、科学精神、法治意思等学员综合素养提升要素,深度融入教材内容体系和实践设计中,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课主流价值意识的显性引领特性相比,渗透于非思政教材中的隐形教育元素,更容易对学员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与熏陶,凸显出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和课程思政教材体系的意义。第三聚焦中国实际和中国特色。应博彩众长、兼容并蓄,以科学精神自信地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更要扎根于中国大地,聚焦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尤其要立足现实,聚焦近几十年来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规律性认识 创新成果。将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智慧创造,全面系统融入各学科教材中,为教材打上中国底色,让教学尽显中国底蕴,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
四、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实施过程
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过程是一门艺术,需要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首先,确定好主题,找准有效的切入点,再由点到面带动知识构建与技能培养。切入点往往是连接学员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风土人情的触发点、共鸣共振点、关注点等等。其次,选择融入的最佳时机。把思政元素合理地嵌入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实际训练、纪律管理等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最后,采用灵活多样的融入方式。凡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理想信念、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都可以考虑。但在融入过程中,要注意坚持课程内容和方向不变, 避免融入思政元素后课程内容和方向模糊化。
(二)课程思政案例
在影响战斗力水平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视频了解绝密543部队地空导弹二营营长如何带领二营用萨姆2地空导弹击落U2。引导学员分析出影响战斗力生产的因素:一是物质因素包括武器装备和组织编制;二是人的因素主要是军事素养。
学员通过观看视频发出深深的感慨,教员引导学员战斗力不仅仅需要武器装备是生成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如何发挥好武器装备的效能需要每个军人都应该有担当精神、尊重科学、创新精神、苦练意志。如图所示
结束语
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思政课的使命也是专业课的责任担当,为了能够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为学员健康成长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教员需要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灵活运用课程思政的三个基本标准挖掘思政要素,提升教员思政能力,加强教材的系统建设。在教学实践中要准确找到思政的切入点,并且运用恰当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 . 2016
[2]王学俭.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0,41(02)
[3]王振雷.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
[4]傅秋野.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实践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09)
[5]周荣方.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同心圆”共建策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