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文化种类多样、底蕴丰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中国文化“走出去”。2018年启动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试点,为我国文化“出海”探索出了一系列创新之路,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面临着文化贸易数据统计难,专业人才短缺,文化贸易结构失衡等问题。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导致了以线下节展、论坛活动、实物出口等为载体的文化输出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扩大中国文化“出海”,便成为了当前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于全球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大背景下,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目前我国文化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新形势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相关建议和措施,力求为促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文化出口基地;文化贸易;文化开放;文化出口;文化服务
引言
2018年6月,商务部、中宣部等部委在杭州召开会议,授牌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上海市徐汇区、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以下简称:厦门自贸片区)等13个地区为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在三年多的建设过程中,各基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精准定位发展方向、特色优势领域,积极探索模式创新、业态创新、载体创新,推动文化、科技、旅游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不断释放文化市场活力,调动企业“走出去”积极性,为中国文化“出海”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一、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发展,迅速成为全球主要的外贸国家。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外贸易的内容主要以附加值低的工业品为主,而更具文化、政治与经济效应,更能体现国家软实力的文化贸易占比却不足1%(2018年海关数据),这与我国文化大国、外贸大国的形象极为不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既要宣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出海”。
按照先试点探索后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做法,2018年6月,商务部、中宣部等部委授牌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上海市徐汇区、厦门自贸片区等13个地区为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首批13家基地,通过完善文化贸易发展保障体制机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措施,不断探索文化贸易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集聚发展态势,带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在首批13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的促进下,2019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114.5亿美元,同比增长8.9%,文化贸易已成为推动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基地建设发展现状
(一)基地发展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目前,首批授牌的13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已陆续搭建起由政府部门、园区运营主体、文化贸易企业共同参与的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基地发展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实施途径,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配套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贸易的政策措施和扶持办法,为基地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有效支撑。例如,厦门自贸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组建由市委常委担任组长,商务、文旅、海关、外管等十多个政府部门,以及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文《厦门自贸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方案》、《厦门自贸片区重点平台三年行动方案》,并根据对文化企业实地走访调研情况,出台《厦门自贸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的若干政策》、《支持电商直播产业发展若干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二)基地差异化发展格局显现。
各基地打破以往“有样学样”、“以量取胜”的惯性思维,围绕自身文化特色和优势领域,形成差异化、错位发展道路。同时,基地考核管理办法中对各基地分类型、差异化考核,让各基地更加注重优势文化领域的打造,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各基地文化特色更加明显,亮点成效更加突出。例如,上海徐汇区积极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鼓励本土文化走向国际市场,依托东方明珠新媒体、巨人、游族、淘米等重点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四川自贡基地立足彩灯优势,以“工业文明+现代艺术+地域文化”为主题,将彩灯资源与废弃的工业遗存相结合,变身为城市核心文化新地标,擦亮“中国灯城”名片,助力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三)文化出口模式不断创新。
面对各国间文化差异和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利因素,各基地积极探索,牢牢把握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摸索,创新出一批适合中国文化“出海”的成功之道。在促进我国与境外国家间文化领域经贸往来的同时,也向世界人民宣传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这其中包括,以上海徐汇区、广州天河区、厦门自贸片区为代表的基地,通过培育一批本土游戏、动漫、音视频重点企业,将中国历史、哲学思想、风景名胜等中国文化元素与在境外发行的游戏、动漫、音视频作品相结合,实现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湖南长沙、厦门自贸片区、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创新“以节促产”方式,通过主办、组团参加境内外大型文化节展活动,促进优秀影视作品签约海外媒体。此外,厦门自贸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还结合自身自贸试验区、保税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大胆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保税业态,累计实现艺术品保税进出口规模达35亿元。
(四)引领示范作用效果显著。
随着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基地在促进文化贸易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基地引领示范作用效果不断显现。一方面体现在基地文化企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以厦门自贸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为例,基地内现有的2200多家企业中,有超过半数的企业是基地获批后新增注册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近200亿元,企业类型涵盖影视制作、人才培训、金融服务等文化产业及相关配套领域。另一方面体现在基地品牌影响力方面,通过三年多的培育,各基地培育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数量大幅增加。其中,厦门自贸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从挂牌初期的7家企业增长到2021年的17家企业和3个项目。此外,在首批基地的带动下,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加入第二批基地申报行列,根据商务部2021年8月公示名单,第二批试点基地已达16家,涵盖全国15个省和直辖市。
三、基地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文化领域开放不足。
受国内影视作品立项、游戏版号、文物鉴定等方面审批权限制约,企业对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信心、积极性不强。例如,游戏开发企业普遍面临着游戏版号申请难的问题,导致企业对新产品开发意愿弱。此外,受文化领域外资准入、境外影视作品进口配额制约,境外影视作品、先进技术引进存在困难,导致影视后期制作、影片修复、影片高清化等文化服务业态发展受限。
(二)贸易统计体系不健全。
由于文化产业涉及面广,近年来“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文化贸易新业态不断涌现,原有文化贸易统计体系已难以适应新的情况。产品方面,受出口税率、优惠政策等因素影响,企业在进行产品出口过程中为降低成本并未按实际类目进行申报。服务方面,影视制作、游戏、动漫等具有全球分工特征的文化服务领域,在外汇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企业往往选择将外汇收入留在境外公司,难以实现应统尽统。
(三)缺乏专业复合人才。
现阶段,文化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经常遇到对所在国法律、法规不了解、语言交流不顺畅等问题,严重打击企业“走出去”信心和积极性。以厦门的游戏出口为例,同一款游戏在出口时,需要翻译成不同国家的语言并规避可能的法律风险,但翻译人员不了解法律和文化差异,而专业人员又不懂语言,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沟通成本。同时具备熟悉文化产业特性,又熟知海外文化市场交易规则、法律法规的高端人才少之又少。
(四)文化贸易结构失衡。
在文化贸易占总体贸易比重极低的同时,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还存在着产品贸易与服务贸易总量差距大,结构失衡的问题。其中,文化产品贸易总体表现为顺差,而文化服务贸易体量小,逆差严重。根据商务部服贸司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114.5亿美元,比增8.9%,贸易顺差883.2亿美元。而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总额52.8亿美元,比增14.5%,贸易逆差28.8亿美元,且出口增速比降1.3%,进口增速比增20.2%,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
四、相关建议
(一)扩大文化开放力度。
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为试点,由商务、宣传、文旅等行业主管部门,集中梳理一批文化审批权限,下放至各基地,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开放。以出台文化服务贸易“正面清单”方式,在基地内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全面放开“两头在外”的影视文化、艺术品交易、文化内容加工等行业外资准入限制。制定国家层面的激励措施,可以在税收优惠、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基地和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更多支持。
(二)优化贸易统计体系。
由国家相关部委根据文化产业 发展新特性,适时更新、建立统一的文化贸易统计体系。进一步落实文化出口退税、免税等政策并不断简化兑现流程,对文化出口企业外汇收入,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针对外管、海关等部门对文化贸易企业的监管较为严格的情况,通过建立文化贸易企业“白名单”制度,对文化贸易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内免查验、免提交核验材料的监管便利化服务,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宽松的监管环境。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各基地要根据自身特色优势领域,结合所在地区高校教育资源,通过开设针对文化贸易的专业课程,培育一批懂语言、懂企业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复合型文化贸易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各基地还应广泛收集企业需求,通过举办文化贸易领域人才培训课程、开展海外重点市场文化“出海”专题培训等,帮助企业提升现有员工综合素质。此外,还可通过有计划地引进一批优秀的海外高端人才,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队伍能力。
(四)优化文化贸易结构。
疫情持续蔓延的当下,以游戏动漫、影视作品等为代表的线上文化贸易,已成为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的重要增长点。各基地应充分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制定针对服务出口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扩大文化服务出口规模。同时,联合法律、财会、贸易促进、语言服务等专业机构,构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国别政策、贸易便利、法律服务、信息咨询、翻译制作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规避风险,降低“走出去”成本。
参考文献
[1]张琼 聂平香. 提升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发展水平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20,(5). 118-126.
[2]张斌.《国际文化贸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
[3]李小牧.《中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9 年.
[4]李嘉珊 王伯港. 新时代构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新格局的有效策略[J].国际贸易.2019,(3). 73-81.
[5]张文镔 李雅. 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7,(5).67-70.
[6]黄庆雅 林凤明. 论我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结构及竞争力[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6).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