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多维度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多维度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作 者:于 嘉1 李 琪2 (1、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2、长春北师大附属学校,吉林 长春 130031)

摘   要:体育如镜,观照着自己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如何做到不断与更好的自己在路上相遇?当体育教育遇见课程思政,应该如何拂去镜面的尘埃,让身心更加健康的自己立于镜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规划,从纵向延伸的一体化来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效应,从体育与育人的一体化来践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从教学目标的一体化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作为各个高校的必修课程,体育是每位大学生应当且必须参与的课程。本文从多维度、多视角下剖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响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体育课工作内容创新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校体育;思政教育;多维度;育人

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解读
如盐入水,润物无声——高校体育教师当以课程思政为契机,摸索方法、总结经验,实现育人理念与能力的常新。全国各大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思路的转换,为课程育人开辟出新路径,也为教育者带来了崭新的压力与挑战。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中去,让学生通过体能锻炼磨练意志品质,在体育中收获更好的自己,高校体育教育也越来越展现出其在全面发展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高校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奥运会比赛浪潮中,“自信自强”、“奋斗不息”、“团队精神”、“合作共赢”、“永不言败”等我国的奥运精神、体育精神更是广泛、直观的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体能训练,在体育课中寻找自身不足,并通过不断地努力与坚持,使自己的身心都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具体表现在:
(一)迎难而上、坚韧不屈。
高校体育课程的本质是要通过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日后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并在各种体能训练中克服畏难心理、达到自立自信、自强不息的训练目标。进而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能够充分应对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阻碍,实现智商、情商、逆商的全面发展。
(二)一往无前、永不言弃。
竞技类活动为高校体育课程增加很多难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轻言失败、半途而废都不会通过最终的结业考试。例如:众所周知的跑步项目,跑到一定阶段以后需要通过强烈的意志克跑步极点,才能刷新跑步成绩,体验到运动的更高阶快乐。如果只是简单地在自己的舒适区反复跑步,遇到极点就停止,是没有办法达到训练效果的,常常是得不偿失。
(三)精益求精、合作共赢。
学习任何一项新的体育锻炼都有可能培养出学生新的兴趣点,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开拓眼界,甚至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集体项目占据多数,且多以大课为主,学生均来自于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的专业,需要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才能提高成绩、甚至立于不败之地。共同完成一个竞技类项目是培养团队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统一体育课程价值
 一直以来,关于高校体育课程的本质,一直有着不同的定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普及,现代教育已经由传统的从教师为导向,转变为以学生为导向的有机统一。“物性”逐渐减弱,“人性”逐渐加强。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语境中,多元论的体育课程价值是不利于课程发展的,而探寻体育课程的“基本价值”的学说亦充满歧义、含混不清,体育课程价值走向共生相容就成了较为可取的现实选择。“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包括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形成课程育人协同效应。立德树人兼容教育的个体和社会价值,成为新时代我国有效统一教育价值的指导思想,为我国体育课程价值的重构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在这个层面上来说,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本位理应在于立德树人,通过深入挖掘体育教育内涵,深入开拓体育教育的,把体育课程知识技能教育与价值引导功能有机融合起来,更为自觉、更加规范和有效发挥体育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
 (二)有利于优化体育课程体系
 从系统论角度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是有机统一整体,是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综合体系。充分大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关键就是要以“课程思政”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三大点来开展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中强调,我国教育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多维度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是符合新时代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课程目标。通过从多维度、多角度深入开发研究,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全面彻底地发挥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在“课程思政”概念正式提出前,很多体育老师也已经做到了教授体育知识、带领同学们强身健体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深入价值引领。这个概念提出之后,大多高校将其作为授课目标,专门成立了课程建设团队,多角度、多维度一起备课。
育人机制
1、全员育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要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以及学生个人组成“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2、全过程育人。要确保学生从初入高校校门直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学校都需要安排体育课程思政,将其贯穿到每个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
3、全方位育人。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特点,将各种教育作为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和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还可通过体能训练以及新课程研发,在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科学规范、学术道德等方面进一步实现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
课程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合思想要求对体育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统一,在获取和积累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养成必备品格和发展关键能力。华中师大弘扬“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精神,将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于运动认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和运动乐趣,这5个方面也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并有机统一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由此,只有具备内在统一的体育课程目标,“转识成智、化知为德、以体育人、以文化人”,才能通过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思政融合
 当今社会,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体育教育也被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如刚刚过去的世界奥运锦标赛,运动精神蕴藏于体育文化之中。高校也可以用海报、宣传栏等形式,将思政文化与体育教育相结合。
 诚然,要想真正完全地做到思政教育和体育文化相结合并不是一件易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与途径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与迎合,进而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轨新时代,勇于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创优,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全身心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曹卫东.新时代中国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0(2):4-8.
[2]周坤,王华倬,高鹏.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及经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3):233-240.
[3]吴艳萍.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路径探索[J].科教导刊,2019,0(10):54-55.
[4]周春红.体育院校培育北京冬奥会英语人才路径探究——以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策略比较为中心[J].海外英语,2020(17):8-12.
作者简介:
于嘉(1989-),性别:女;籍贯:长春;民族:汉;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原理与方法。
作者简介:
 李琪(1989-),性别:男;籍贯:长春;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中教二级;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原理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