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作 者:杜会强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元龙中学, 甘肃 天水 741033)

摘   要: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优化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明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分析目前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参照优秀教学案例,总结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以此优化调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活动,针对性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落实素质教育及新课改要求。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教学是指可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即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数学思维及人文素养[1]。在新课改的推出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有所变化,部分教师未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难以实现有效性教学。细化来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困境如下:
第一,导入效果欠佳。课前导入是鼓励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有效活动,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设计的导入活动与学生实际存在偏差、导入内容浅显或难以理解,均难以吸引学生,使导入效果欠佳。例如,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活中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案例进行导入,导入内容过于浅显,且与“性质”这一知识点联系不密切,学生学习热情薄弱。
第二,活动流于形式。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反馈效果,控制教学流程。但受应试理念影响,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名义上由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但实际上,为追赶教学进度,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任何问题,均由教师给出答案,学生自主思考或讨论研究的机会很少,使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发展[2]。
第三,教学评价缺失。教学评价是反馈评估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可使师生回顾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明确教与学的不足,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但实际上,部分教师仅通过期末或期中考试实施评价,并未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施教学评价,使教学评价缺失,不利于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与优化。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面临的困境,本文结合华东师大版教材案例,总结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为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有效性改革提供有益探索。
(一)课前有效导入
在课前导入环节,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爱好,建议初中数学教师选择旧知识或生活经验,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新知识。
在旧知识导入中,建议初中数学教师通过新旧知识衔接,开展课前导入。例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教学中,教师选择之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性质”为切入点,进行课前导入:“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与性质,那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在学生逐一回顾、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绘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及正方形,再进行如下引导:“我们可以看到,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均符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描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它们的性质与平行四边形有哪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教师通过新旧知识间的异同点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实现有效导入。
在生活经验导入中,建议初中数学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生活问题的解决方案,主动进行数学学习。例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教师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儿歌为切入点:“同学们小时候都唱过这首歌吧,‘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从实际角度看,这首歌没有尽头,是不是可以一直唱下去?”学生纷纷应是,教师提出:“老师可以用一句歌词就把这首儿歌唱完。”学生纷纷表示不信,教师以此提出课堂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在该案例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与学生认知不符的观念,引发学生探究热情。
(二)课中有效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课中教学活动应围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鼓励学生切实进行数学知识的思考与分析,实现有效课中学习。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可以提问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针对“有序数对”的提问中,教师按照班级座位的横排和竖列的规则,使每个学生对应一个有序数对,以左侧第一排、第一列的学生为(1,1),该名学生为起点,随意点名或说出一个有序数对,被点名的学生应站起,说出自己对应的有序数对;对应有序数对的学生应站起,继续提问。在该提问活动中,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可能,且游戏活动考查学生的“有序数对”知识掌握状况,可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教学,营造活跃课堂氛围,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施。
在生生互动中,教师可以合作方式指导学习,围绕教学内容设置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例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九年级下册“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为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格尺和一个圆作为学习工具,以小组讨论形式,探究“直线与圆间的位置关系”,要求各小组合理分工,记录整个讨论过程,教师巡视,给予学生启示,确保讨论方向正确,讨论完成后,学生逐一展示成果,教师给予补充与完善,归纳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知识点。在该案例中,学生主导整个教学活动,完成知识探究到知识构建的全过程,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合作素养,教学有效性显著提升。
(三)课后有效评价
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建议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后抽出五分钟时间,用于课后评价,做到课堂教学的实时反馈,为课堂教学优化改进提供参考。为实现有效地课后评价,初中数学教师应设计以下评价内容:
第一,过程性评价,教师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评价表,学生根据表格内容,逐一进行自我评价与同学互评。
第二,终结性评价,教师可将课后作业纳入评价体系内,根据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状况,评估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水平,指出学生的学习薄弱部分。在实现有效地课后评价基础上,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性评语。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初中数学教师可通过新旧知识衔接或生活情境实施有效地课前导入;通过有效提问和合作探究,设计有效的课中学习活动;通过全过程评价,实施有效地课后评价,从整体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洋,黄秦安.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J].数学通报,2020,59(05):21-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