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新课标和新高考背景下,本文旨在以四大经典名著和鲁迅先生的作品入选不同学段、不同版本教材为例,探讨作为编选者、执教者和学习者的不同态度、取舍原则及产生的社会效益。探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否落地,一些新颖的评价理念能否得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
关键词:经典选文;不同教材;编纂比较;核心素养
一、教材编选与修订原则
从2019年秋季开学始,语文、历史与政治等三科有了部编教材。
教材编写与修订应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优势,通过学习教材,实现核心素养落地。
教材选文往往经过教材编写者的修订,尤其是篇幅较长的的作品。教材编写者眼光不同,节选的片段也会不同。同样一部《红楼梦》,有的可能会选“黛玉葬花”,有的会选择“香菱学诗”,有的会选择“宝玉挨打”等。因此,语文教材选文和原文之间多多少少存在着差异。关注和研究这种差异有利于促进语文教材的完善和发展。
编写教材,如何选文章?标准是“文质兼美”。同时,选文也需考虑典范性和时代性。
二.不同学段,编撰情况比较
(一)同一篇选文在不同学段,选文内容长短和教学重点不同
还是以《红楼梦》为例。在小学中、高年级学段,与“王熙凤”有关的内容出现在《人物描写四则》这篇短文里,选文也只是选了王熙凤夸林黛玉那段话。教学重点只是让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在初中学段,选文则是从王熙凤出场写起,这里有林黛玉的心理活动,有对王熙凤的服饰和相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选文以她与王夫人的对话做结。同一个内容,初中教学重点除了明确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还要学会初步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到了高中,就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个回合的内容都选进来了。选文较长,教学目标也变得比较复杂。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欣赏也要基本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那么同一部分内容,教材编写者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处理呢?这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笔者曾参加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现场观摩会,执教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她在课堂上试图讲授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诸如两面三刀、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等。可是,任她如何启发引导,学生都不能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反倒是说王熙凤如何如何好。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试想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怎么可能去理解如此复杂的人性?教学中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还不少。这或许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
(二)同一位作者,在不同学段,对其选文会有不同
以《三国演义》入选教材为例,小学阶段挑选了运用白话文写作的《草船借箭》,让孩子初步感知诸葛亮的聪明和智慧。初中阶段编选了《杨修之死》、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师表》《诫子书》,让学生感知到杨修的自以为是、曹操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高中阶段,编选了《失街亭》《群英会蒋干中计》。
关于鲁迅的文章,以前入选教材的比较多。中间一度引发大家的论争,之后鲁迅作品渐渐地淡出学生的视线。现在鲁迅的作品又回归教材,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也存在着一个按照认识规律编排的问题。
笔者认为,小学阶段可以学习先生的《一件小事》《社戏》等主题显豁单一的作品。初中阶段可以学习《故乡》《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孔乙己》等叙事类的散文或小说作品,主题可以适当拓展一些。高中阶段学习他的比较复杂的小说与杂文,如《<呐喊>自序》《药》《祝福》《阿Q正传》《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作品,以此理解先生的爱憎分明的斗争精神、犀利幽默的斗争风格、剖析问题的透彻深邃、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三、不同版本教材,编撰情况比较
同一学段、不同版本教材的编选者,对不同作者及其作品也会做出不同的取舍。
人教社教材,从源头入手,比较注重经典的传承。像诗歌,从《诗经》《离骚》,到汉魏六朝,再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则选取了豪放与婉约派北宋与南宋各自的代表人物。古文则注重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除了《西游记》,其他三大经典名著,或选文,或整本书阅读指导,均有涉及。再就是近现代选取了朱自清、鲁迅先生等几位名家作品。外国作品则以莎士比亚、海明威等名家作品为主。既关注文体,又关注主题、专题,线索清晰。
苏教版以人文主题作为选文标准,以人文主题作为单元等排列单位。每一单元内再细化为同一主题统领下的二至三个小专题。优点是注重人文关怀,不足是淡化了文体教学,也缺少一种内在有机编排次序。有一些选文不够经典,值得商榷。
鲁教版教材也是按照人文主题编排单元。它的新颖之处在于,每一单元内都有必读和选读文章各两篇,必读和选读之间安排了语文活动,像演讲、征文、诵读、辩论会、论文答辩会、创新天地和家乡文化,写调查报告等。就课文篇目而言,尽量保留了人教社教材中的传统经典篇目,同时选入了较多的、陌生面孔的当代文章,尤其是外国文章。
三种教材比较下来,感觉还是人教社的语文教材更具有权威性、逻辑性和内在的条理。
综上所述,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应体现时代特色,彰显现代精神,有助于帮助实现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核心任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具备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意识。惟其如此,教材编排才可能是比较成功的,才可能深受师生的热爱!
参考文献
[1]语文教材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