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析大班幼儿“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之疏导策略

浅析大班幼儿“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之疏导策略

作 者:李 梅 (颍上县慎城镇幼儿园, 安徽 阜阳 236200)

摘   要:本文以大班幼儿恶作剧行为与其行为背后的恶作剧心理因素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大班幼儿恶作剧行为、以大班幼儿恶作剧心理情况和大班幼儿恶作剧行为解决对策为主要依据,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其目的在于提升大班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
关键词:大班幼儿;恶作剧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疏导策略

引言
如何面对当今教育背景不断变化,因材施教,进行合理化心理沟通,解决各种恶作剧行为,是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疏导需要面对问题和挑战。在幼儿园大班的教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以幼儿为主的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疏导模式,因为以幼儿为主是在幼儿的思考角度出发的基础上使用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思维将班级中每名成员的潜能都充分发挥出来。针对大班幼儿恶作剧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转变大班幼儿思维方式和生活作息,提升大班幼儿家庭认知能力和生活价值观等,为其提供良好教育形式,提出具体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疏导方案。
一、大班幼儿恶作剧心理情况解析及干预方法
教师要为大班幼儿构建学校和家庭为一体的教育环境,家校共育形成合理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大班幼儿全面发展[3]。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疏导是对传统幼儿教学模式的挑战,新课改对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疏导发展提出更高需求,传统心理疏导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教师培养人过程中,对于幼儿差异性不够重视,教育统一性缺失,实践性不足。从而使得幼儿动手能力差,不愿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陷入一种被动学习情境中,以自我意愿发展,形成一种自私自利心理意识,长时间发展将会对心理产生影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尊重幼儿之间差异性,使得幼儿以个性化形式发展,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注重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疏导内容和知识内容的结合,将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幼儿教学教育质量。实施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疏导必要性。从幼儿生理条件上分析,幼儿身体健康主要表现是大脑处于发育阶段,个人比较贪玩,思想尚不成熟,对事情的处理缺乏理性。此时期幼儿因为生理特征、学校教育以及家庭环境因素影响,使得幼儿不断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疏导质量受到影响,导致幼儿心理出现问题。我们幼儿教师一定要切实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疏导。
二、在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疏导过程中深入幼儿内心世界
幼儿园大班教师在进行关于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注重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以幼儿为主帮助幼儿能够多元化发展自己的能力,在满足幼儿不同心理发展需求的过程中自然就可以有效提升幼儿在学习生活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在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疏导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幼儿的发展需求,使我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可以和谐融洽。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目标和幼儿个人发展的具体目标进行有机结合。我对班级大班幼儿的个人发展目标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认真分析幼儿自身的能力擅长,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擅长道路上进步。没有强迫所有幼儿必须按照我提出的发展目标进行学习,因为这会极大的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幼儿园大班教学中要让孩子在玩得开心的过程中也能更快接收到其中所包含的知识,被孩子所接受的可能性更大。对于儿童,试想如果我们仅仅通过以列举知识点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是绝对枯燥的。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要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反思自己为什么总是做出恶作剧去戏弄幼儿,继而教师要和幼儿进行互动和交流,做好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疏导。
三、走进大班幼儿的心灵世界,开展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疏导
在教学阶段,大班幼儿可能因为年龄小,又普遍性格活泼,爱动,爱打打闹闹;容易对那些未接触过的事物产生浓烈的探究欲望,喜欢做出恶作剧去戏弄幼儿,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兴奋感。认识是在与周遭环境彼此影响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例如在我的班级中,我发现有一部分三五成群的大班幼儿总是喜欢给其他小朋友取外号,喜欢捉弄别人,嬉笑别人。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学会感恩父母。在生活上给予细心指导,多给他们温暖,一丝赞许的微笑,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心灵上的归宿。幼儿们在做了恶作剧行为之后被幼儿们排挤之后,往往不愿与人交流,独自憋在心里,难受自己。这时,教师和家长就要发现这个苗头,在微信中密切交流,通过信息技术,密切关注幼儿的行踪,积极进行心理干预,提起幼儿的与他人交往的兴趣,让幼儿努力战胜自我心理问题。我发现个别幼儿容易出现自己好像没有朋友的焦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我怎么没有朋友?我告诉那位幼儿,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恶作剧,经常戏弄同学的人,你自然会没有朋友,所以现在的你需要不断学习成长进步,多学一点技能,少做恶作剧,不断帮助同学,这样才能收获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给予他们足够的帮助,如果犯错没有大张旗鼓的批评教育,而要单独进行交流沟通,明确事件的来龙去脉,循循善诱,帮助其认识到错误,实现心灵教育的目的。当面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利用心理问题干预方式方法,丰富课堂,促进幼儿的相互合作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而不是让孩子一味付出去迎合别人。这样并不能去赢得别人尊重和友谊。我不断对幼儿们进行关爱和激励教育,提升他们的安全感,找到心理平衡,促进健康心态的发展[1]。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今时代,教师们除了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外,对学生展开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用我们的诚心去教育每一位学生,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在所从事的教师工作那么多年来,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就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为了教好孩子,引导好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帮助孩子克服生活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克服自卑,不断树立起孩子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用教师的一腔热血和满腹爱意去感化他们。
参考文献
[1]寇彧,唐玲玲.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2]俞国良,陈诗芳.大班幼儿生活压力、学业成就与其适应行为的关系[J].恶作剧心理学报. 2001(04)
[3]俞国良.我国中恶作剧行为背后的心理疏导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