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在上帝与人类之间

在上帝与人类之间

作 者:师 坛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露易斯·格吕克是2003年当选的新一届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桂冠诗人。她的诗歌言简意赅,秘而不宣,静静的发挥巨大的威力,使得读者与之共鸣。本文以人类自身为主题,分析格吕克的诗歌,来感受这一女桂冠诗人的语言魅力和其独特的视觉角度。
[关键词]人类;上帝;生命的意义

诗人简介:露易斯·格吕克(Louise Gluck)于1943年生于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斯坦利.库尼茨,后在威廉姆斯学院获得了法律学位,毕业后曾在哥达德学院教书。出版有诗集《七个时代》(TheSevenAges2001),《新生》(VitaNova1999, 获得《波士顿图书评论》主办的“宾汉诗歌奖”),《草地》(Meadowlands1996),《野鸢尾》(TheWildIris1992, 获普利策诗歌奖和美国诗歌协会“W.C.威廉姆斯诗歌奖”),《阿拉若山》(Ararat1990, 获R.C.罗比特国家诗歌奖),《阿喀琉斯的胜利》(TheTriumphofAchilles1985, 获美国的全国书评奖)。格吕克还出版过一些评论及散文集。1999年当选为美国诗歌学会理事。2003年8月28日,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华盛顿宣布,普利策奖得主、著名女诗人露易斯.格吕克当选为新一届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桂冠诗人。
在这里我仅对其两首作品进行评论。
1.Matins
You want to know how I spend my time?
I walk the front lawn, pretending
to be weeding. You ought to know
I'm never weeding, on my knees, pulling
clumps of clover from the flower beds: in fact
I'm looking for courage, for some evidence
my life will change, though
it takes forever, checking
each clump for the symbolic
leaf, and soon the summer is ending, already
the leaves turning, always the sick trees
going first, the dying turning
brilliant yellow, while a few dark birds perform
their curfew of music. You want to see my hands?
As empty now as at the first note.
Or was the point always
to continue without a sign?
人类恒久的主题——爱情
(译文):晨歌
你想知道我如何打发我的时间?
我走在前面的草坪,假装
除草.你应该知道
我从不跪下除草,从不自
花床拉起几簇三叶草;其实
我正在寻找勇气,寻找我的生活
会改变的证据,尽管
需要花很久时间,检查
每一簇以寻找象征性的
叶子,很快夏日将终,叶子
已经转变,总是病树
在先,这将死的化为
亮黄色,而几只暗色的鸟表演
乐声唱晚.你想看我的手吗?
现仍是空空的就像在第一个音符上.
或是那要点没有
标记总是连续不断.
诗的开篇,就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自问自答的形式,来自述自己是如何来打发时间的,我在草坪上假装除草——首段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仿佛一个暗恋者的独白来剖析自己的心思:亲爱的你从来都不知道,我默默的爱着你,你所知道的是我从不跪下除草,那是尊严的问题,我从不自花床拉起几簇三叶草,因为那会影响我的形象,但是因为我爱着你,所以我就不在乎个人的一切,不管尊严和形象,默默的装着除草的样子,希望能偷偷地从旁看着你,爱着你。
其实这何尝不是我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呢?考验自己的耐心和信心,虽然你不知道我的爱,那也许是因为我不善表达,也可能是我觉得自己的勇气还不够,也可能是怕你另有所爱,总之,在一切没有明了之前,这种默默的关爱,也是一种美吧。我正在寻找勇气,寻找一个表白的机会,来证实自己。虽然这可能要花很长时间,但是我将上下求索,寻求自我的价值。细细的品味每一个人生的细节,寻觅具有象征生命和美好生活的代表——叶子。
诗歌的后半部分,话锋一转,诉说生活的无奈与生命的无常,病树在先,很快的象征火热的情感夏天已逝去,爱也冷却,叶子也渐渐变黄,只有几只没有迁徙走的准备过冬的暗色鸟,在黯淡的生命之树的枝头偶有停留。唯有音乐之声相伴到晚。手,代表的是经历,除草的次数,人生经历,逝者如斯夫,而我得到的却还是两手空空,就像人生的乐章始终是那第一个音符,仿佛又回到了原点,真的什么都没有得到么?重要的东西没有把握住,或者仅仅是细枝末节的小事源源不断吧。
   前半部分,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口吻,来诉说。就好像生命的伊始,一切都那么富有活力,生机勃勃。对自己,对爱情,对待生活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对迟来的爱情也有耐心,慢慢的等待,细细的品味。年轻,什么都无所忧愁畏惧。而后半部分,诗歌的色调变为灰暗,生命的秋天来到了,可是没有任何可喜的收获,反而充满了挫败和颓废感,只有岁月的痕迹空留在手上。事情的发展看来并没有开始的乐观,事态的进程,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年轻而缺乏人生经历的心,总是易于受伤,最终充满疲惫。诗歌名为晨歌,含有积极向上的寓意,实则是在感叹生命的短暂,美好时光的可贵,可是时日不再来。应该趁着年轻,好好珍惜,好好把握,不要等到年老力衰的时候,感叹也无济于事了。
   恐惧埋葬和晨歌这两首诗,体会其主题,不由得使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他著名的小说《马丁.伊登》的封二写下的几句诗:让我痛痛快快地活一生/让我在美酒般的梦幻里醉沉/别让我这会腐朽的肉身/终以空虚的躯壳归于泥尘。是的,只有我们活着时珍惜时光,把握生命,我们死去时肉体才会安睡,灵魂方可升华。
2. Elms
All day I tried to distinguish
need from desire. Now, in the dark,
I feel only bitter sadness for us,
the builders, the planers of wood,
because I have been looking
steadily at these elms
and seen the process that creates
the writhing, stationary tree
is torment, and have understood
it will make no forms but twisted forms.
论人类的苦痛——扭曲的榆木
(译文):榆木
整天我都在试图区分
需要和欲望。现在,于黑暗中,
对我们,木材的营造和设计者,
我只有感到苦涩悲伤,
因为我一直不变地
注视着这些榆木
和看到扭曲苦痛
的过程,静止的树
是痛苦的,并理解到
它不会做成形除了扭曲之状。
这是一首意义颇为深刻的诗作,旨在说明人类痛苦的根源,来源于需要和欲望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我整天在区分,表明对于需要和欲望,人自身实在是难以准确的把握。需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了需要,一切都变为毫无生机的静止,人类就无法生存,将走向灭亡。而欲望,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正面积极的欲望,会促使人类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鼓励人们继续前行,把生活变得更美好;相反的负面消极的欲望,则是万恶之源。会使得人们变得贪婪、自私、膨胀,迷失自我方向,互相残杀,这种欲望往往是死亡、战争等可怕事情的根由。
接着作者换位思考以拟人的手法,在黑暗中静静思考,站在木材的营造和设计者的视觉角度,通过对木材成型过程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悲哀:大批的榆木乱砍滥伐,伐木者以为树木是死的。可是它们有生命,也有自己生存的意义,他们是看不见的。现在树木因扭曲而痛苦着,仿佛静静的在滴血,没有了自然的生气,而是被人为强加的意志来左右,除了被扭曲,默默的忍受痛苦,不能实现自己想实现的价值,别无他法。这仿佛又回到先前讨论过的主题,人类凭借智慧与勤劳,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而在满足温饱后,还是想向自然索取更多。仿佛自然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宝藏之地。作者通过木材之说折射出人类自私和贪婪的欲望。索取更多的木材,把自己的贪欲建立在扭曲榆木之上,将树木自身的价值所粉碎,一味妄自尊大的认为万物的存在皆是为我所用。这种欲望把木材构想成为再生物种,直至使它们不堪重负而扭曲。而作者虽然是木材的制造和设计者,但其实是站在树木的角度,为它们鸣不平。诚然,诗歌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我认为作者是深入榆木的心田,仿佛自己变身为一棵榆木,在经受着痛苦的扭曲,感受着榆木的苦涩与悲哀的心情。从多方面角度中不难发现,诗人是在为人类敲响警钟,再这样让自己的欲望肆虐,人类将走到万劫不复的地步。这首诗的主题是有关痛苦的,而诗人却以果敢的诚实来接受它们,以希望与读者产生共鸣。
结语:格吕克的诗是严肃而美丽的。她具有一种神喻的声音,一种强烈的想象力和一个宽阔而严厉的视觉,给予人们心灵中的震撼。格吕克的主题是有关痛苦的,而她却以果敢的诚实来接受它们。失去是一种给予,比如孤寂和怀念。她经常似憎恨我们有缺陷的身体之欲望,我们悲哀的需求,我们人类的不完美。可她的作品却渴望听众并寻找与他们的连接,她的严肃鼓舞人心,鼓励我们要勇往直前,正视并战胜自身的缺陷,在前行中不断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