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维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数学学习。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靠思维活动学习的学科,其逻辑性较强,需要学生具备抽象思维、概括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等多种思维。在新课改要求下,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职责。下文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展现思维的发生过程,借助“看得见”的思维课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思维
前言
发展学生思维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的核心能力。结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来看,我认为要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数学教师既要通过借助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促进学生思维真正发生,也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思维碰撞,以直观形象的图形来表征思维,鼓励学生用精确概括的语音来表述 思维,以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来展现思维过程,真正让思维“看得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用“问题”驱动思维,激活思维内在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来自于问题,问题是贯穿一堂课的主线,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钥匙”。要想让思维“看得见”,数学教师首先应该通过精心设置课堂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
例如,在教学“测量”这一知识时,课堂伊始,数学教师可直接设置两个简单问题:尺子有什么用处?关于尺子你还知道什么?在新课探究过程,数学教师可设置问题: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分别是多少?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怎么办?1厘米=多少毫米,你怎么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可用1毫米表示?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通常测量哪些物品会选择用毫米做单位?
以问题贯穿整节课,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对新知产生好奇心,主动探究新知,学习“毫米”这一单位知识,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不断去猜想、尝试、探索、解决,真正产生持续思考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思维。
二、用“图形”画出思维,让思维显现
尽管学生思维被激活,但由于思维活动是内隐的,不易察觉的,数学教师也很难真正掌握学生思考的情况,思维模式的实际运用情况。这也是我们想让思维“看得见”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此,我认为直观形象的图画无疑是展现学生思维过程,让思维内隐活动外显的重要手段。广大数学教师不妨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画图”,以“画”的形式表达思维,让思维显现出来。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内容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东南西北方向后,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学校操场的布局,回忆每一个位置上的建筑物,假设自己站在操场的中央,操场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建筑?把自己想到的建筑“画”出来,完成操场示意图。
通过画图,教师可以直接掌握学生对位置和方向这一内容的学习情况,也能够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同时也引导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维,锻炼了学生想象思维、抽象概括思维。
三、用“语言”说出思维,让思维被听见
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不仅要善于观察、善于教学,也要善于倾听,听学生的表达,在学生表达中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结合学生思维发展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教学计划。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多说,给学生制造更多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用“语言”说思维,让思维真正被听见。
同样以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知识教学为例,在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位置和方向的理解后,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数学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打造一个自由说方向的平台:①鼓励学生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②请学生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简单的表达任务,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激活学生“说话”的欲望。每一个学生的表达中都蕴含了他们的思维方向,都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动态的最佳时机。
四、用“操作”呈现思维,让思维留痕
数学操作活动几乎都蕴含了学生的思维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够帮助我们数学教师捕捉到学生的思维路径和思维状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助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活跃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知识时,可组织学生用四个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双手捏住长方形的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动,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思考两组对边是否平行且相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不稳定性。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开展趣味性的操作活动,要求学生用手上的纸张动手“折一折”,表示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几分之几。学生在操作中很容易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却因为原纸片的大小不同而有大有小。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更直接地理解了四分之一的含义,弱化了知识难度。
小结
总之,让“思维”看得见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其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更多有利于直观呈现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思考”起来,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动力,展现学生思考过程、思维动态,开展针对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活用思维可视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卿小霞.课程教育研究.2019(21)
[2]“思维可视化”角度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重建[J].张惠平.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6)
[3]探究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卫佳男.数学教学通讯.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