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作 者:徐洪湖 (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安徽 桐城 231400)

摘   要:语文为理解其他学科内容提供了思维意识,具有一定的媒介性;语文也是人们正常沟通的媒介,具有一定的社交性;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语文是中华文明得以弘扬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性。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当下,语文教育作为高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养、未来发展等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新课改的教育趋势也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十分必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引言
根据现代教学的相关理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在于学生是否获得了全面进步与成长,所以,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应当是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应试教育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面临着有限的时间压力和较大的升学压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凸显“效率”和“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
安德鲁·卡耐基曾说:“如果你想要快乐,就设定一个可以指挥你的思想,释放你的能量,激发你的希望的目标。”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来指挥教育活动,或者是目标过于宽泛,或者是目标过于狭隘,前者使语文成为了无所不包的文化课,后者使语文教育陷入了“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的恶性循环中。长此以往,学生只能学会应对语文高考的基础技能,却无法探知语文课堂的教育精髓和中华悠久文化的独到魅力。
 二、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指引教学活动朝着教学目标有序推进的重要指南,缺乏科学教学方法的语文课堂只能沦为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这种情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表现在于,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文,但是没有具体阅读方法的指导,很多学生只是粗略浏览,对课文中的优美句式和文字语言毫无欣赏的过程,这种放羊式的阅读最终将直接拉低学生的阅读品味。
三、缺乏学科性的教学情景创设
语言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普及与实践,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语文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在多媒体设备的帮助下,通常会设计很多层次丰富的教学情景,意图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的导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事实往往是,不少教师陷入了本末倒置的误区中,将更多的精神和注意力放在了情景的创设上,反而忽视了课文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的解决,一堂课结束,学生所感受到的只是一场热闹,在知识上、技能上可谓是一无所获。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期待就会从学知识、增技能演变为视觉享受和感官刺激。
针对传统教育模式所暴露出来的以上问题,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讲,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影响教学有效性的症结,导入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对症下药,使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落实到位。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多方尝试:
(一)优化教学形式,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
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在于明确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实践表明,教师对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凸显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在提升课堂有效性上尚且有所欠缺。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形式,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拓宽课程资源渠道,即不再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是充分吸收网络教学资源等多样化的资源类型,在此基础之上完成对教学计划的设计。
第二,预留充足的思考空间,即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之间,总是会存在一些失衡的情况,而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空间,就可以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考能力。
(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集体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的主体在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应当成为语文课程的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一方面可以汇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另一方面,组内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观念共享,有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三)健全评价体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为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了客观数据,同时也为学生调整学习方向、纠正错误的观念提供了正确的引导。在传统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学评价方式往往唯成绩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念转变、态度转变等视而不见。这种评价方式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又发展学生综合潜能”的基本要求相背离。因此,教师要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统筹兼顾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多方表现。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时,教师可以预设几个问题:
①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②作者描绘荷塘美景主要采用了哪些角度?
③“通感”修辞手法在文中有哪些应用?
然后对学生以特定的标准进行分组,并组织学生首先带着问题在组内分段朗读课文,然后和组内学生进行问题的讨论,并交流讨论意见。讨论结束后,各组要派出代表阐释问题的答案,教师要根绝每组的不同答案,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的内容无关答案的正确与否,主要根据每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全员参与,问题讨论是否有独特的视角,是否对其他学生有正面的引导作用等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教学方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侧重教师单方面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现象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一方面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推进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既共享了知识,又可以培养起集体合作的观念。同时,教师的客观评价也兼顾到了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了学生正面、积极的肯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不仅仅是影响学生高考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更将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素质教育强调,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始终践行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更多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举措,全面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文化审美、合作观念和社交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谢灵峰,任晓红.“三环五学”:破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痼疾”[J].教育科学论坛,2021(23):8-11.?
[2]程现昆.张力·引力·支力:思政课有效教学的三重维度[J].中国大学教学,2020(06):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