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每年几百万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亟待我们从国家宏观政策、高校学生培养模式和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等方面全面分析其原因,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实质的方案。本文多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分别为:114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600万、611.5万、631万、660万、680万、699万,毕业生总量在过去12年翻了近7倍。数量的增加无疑是就业压力增加的一个刚性数字。而且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当前,中央已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难就业的原因
(一)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社会原因直接影响着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劳动力过剩,大学生难就业在所难免
2012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6000美元。从数字上看,我国似乎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事实上,参照目前发达国家的标准,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就业市场。研究预测,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年均供求缺口分别为100万和132万,失业率平均为13.2%和13.4%,失业率分别较上一时期上升1.2和0.2个百分点。面对如此大的就业缺口,大学生难就业在所难免。
(2)金融危机阴影尚未离去,跨国企业的撤离、裁员,大批留学生的回归直接冲击着国内就业市场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至今尚未完全离去。此次危机我国没有成为受灾最重的国家,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和就业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首先,大批外企的撤离直接减少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在危机中减小损失选择了裁员,裁员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在岗位和工作机会的减少,还使得大批被裁的往届毕业生也加入到了求职行列,直接加大了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压力。其次,大批海归的回国抢占了内地大学生不少的就业机会。欧美发达国家一直是我国出国留学生选择就业的主要目的地,然而金融危机后欧美这些国家高居不下的失业率使得大批留学生在毕业时不得不选择回国就业,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人才需求与供给的负差。
(二)我国大学教育本身存在众多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但是教育体制的不完善、高校教育质与量的不均衡导致高等教育本身存在众多问题,影响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普遍硬实力强软实力弱,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片面地注重知识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出的往往是动手能力差的书呆子。而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那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不仅包括对学历学位、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专业技能等硬实力的要求,而且包括对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与沟通、竞争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软实力的要求,并把后者看作是更为重要的就业竞争力来加以考察。
(2)部分高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不科学,没有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导致多数专业学生无法就业
当前高校教学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脱节的现象格外严重,人才的知识结构、层次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吻合。例如,近年来基本所有高校都设置了法学、新闻学、工商管理等文科专业,这些趋同的专业简直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高校招生、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紧密,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过于求,学生就业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高校扩招先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含金量降低致使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
自1998年开始,中国高校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张。早在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达到23%,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标要求,将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40%,这意味着今后高等教育将不仅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并将接近“普及教育”。
高校院校入学率的大幅度提高意味着生源质量下降,同时因学生骤增而引发的连锁反应,如由于图书仪器等教育设施相对短缺而不得不减少必要的实习与试验学时,必然导致高等院校的平均教学质量下降,大学生含金量降低,也就必然导致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大学不再是一个只培养精英的地方,但是多数大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不愿吃苦耐劳,不愿从基层做起。挤破脑袋都只愿选择体面的知识型劳动岗位致使这些岗位供不应求,最后导致大批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1)没有利用宝贵的在校时间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大学宽松的制度对在高中时曾紧张忙碌的学子们来说是一片“世外桃源”,睡觉、玩游戏、谈恋爱占据了一些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以致在毕业之时没有学习到应有的知识和本领,无法担当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一毕业即失业。
(2)没有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停留在大学毕业就有铁饭碗的认知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是相当小的,大学毕业生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就业层次一直比较高。因此,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原来的基点上,对自身的定位很高,认为只有在比较高的就业层次,留在大城市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不愿意去一些普通、平凡的岗位,却很少思考自己究竟能干什么。
二、解决我国大学生难就业现状的建议
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建设。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既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方方面面的客观原因。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
(一)政府部门应及时研究并发布我国各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状况,引导高校合理开设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各级政府应当从国家的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切实推动社会用人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大学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确保社会内在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地转化为有效的人才需求。
(二)校企联合,最大限度挖掘资源,为在校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实践机会
学校应与企业紧密联系,依托学校优越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企业丰富的实践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实现以企业实际需求人才为导向培养学生,更能促使大学生提早了解社会。同时有利于企业及早发现人才,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三)鼓励并在政策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校对于有自主创业意识和基础的学生应予以重视并配备指导老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却有着共同爱好的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在硬件和软件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国家政策应该从资金、技术指导以及税收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项艰难的工程,但其潜在收益不仅在创业者本人而在全社会,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在解决自我就业的同时能提供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几千个就业机会,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等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大学生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良好的职业规划习惯,树立良好的竞争的意识
(1)自觉融入社会,找准自身定位。对大学生而言.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正视现实,不用过分看重起点。要正确进行社会定位.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自主创业的新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门槛,降低求职的心理预期,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营造的宽松环境多渠道就业。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面对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实,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3)确定职业理想,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想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应当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根据自身的条件及所处的环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达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高校扩招是我国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不能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大学生过多致其含金量降低。解决当前大学生如此大的就业缺口,需要我们找准问题的实质并努力研究找出解决方案。虽然现在全社会力量已经在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总体而言,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
[1] 路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因素及对策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2,(28)
[2] 李红,慕东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案例教程[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 张永祥,肖绍俊.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新论[M].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