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研究

作 者:金优优 (临海市大洋回归小学,浙江 临海 317000)

 

 
摘   要: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也逐步得到了提升与巩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法治教育不仅仅存在于成年人群体中,同时也需要深入到未成年人群中,尤其是价值观正处于建立中的小学生群体,注重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断培养与提高其法律素养,不仅关系着小学生获取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同时对于小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社会秩序的遵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就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作出了相关分析,希望能为有关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律素养;培养;对策
前言
道德与法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自然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维护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不可或缺的标准。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法治观念在社会中的宣传越来越广泛,其目的在于不断扩大普法宣传范围,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够认识法律、了解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不仅能够严守法律红线,同时也能够在法律范围内充分行使自身的权利。同样,在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中,法治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开展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就当前该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授课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忽视了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较小,教育重心应在意志品质的磨炼中,尚未达到需要普及法律知识的年龄。这样的教学理念并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无法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法律知识基础,同时也难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不利于其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将普法宣传纳入到日常教学范围中,以此来有效促进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一、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儿童视角,回归儿童生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在当前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从学生主体出发,以学生的视角开展教学成为了主流。小学生年龄较小,社会经验和认知水平尚未成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和用处也较为模糊,倘若直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培养小学生法律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法律知识的学习回归儿童生活。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与校园中的公共设施近距离接触,一方面向学生普及每一种设施的作用,另一方面则顺势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破坏公共财产是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建立相关的法律概念:无论是校园中的公共设施,还是校园外的公共财产,都需要遵守其使用规则,不可随意破坏,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构建大家美好的家园。再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近距离观察校园中的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逃生通道等等,为学生讲解消防知识,使学生学会必要的逃生技能,同时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故意纵火属于违法行为,责任人需要承担十分严重的法律后果。从而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在情境化的体验中不断提升法律素养。
二、运用歌谣和连环漫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积极性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动力,而小学生年龄较小,大多对形象化、趣味化的事物充满着兴趣,而法律知识大多较为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还需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基本特征,将更富有趣味性的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运用歌谣或漫画开展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为了使学生增强对法律作用的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其学习法律知识儿歌:从小要学法,法律威力大,生活大世界,处处不离它。护己要学法,保护你我他……使学生在郎朗上口的儿歌中不断深化对法律的认知。再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法律知识趣味漫画供学生阅读,当学生看到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画面时,其积极性能够被迅速激发,从而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同时,形象化、具体化的内容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相关法律知识,避免单纯地阅读文字性内容而产生乏味的心理,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法律素养培养的效果,同时对于学生学习热情的保持也有着积极作用。
三、开展法治趣味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效果
学习法律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因此,在对小学生开展法律素养的培养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习的乐趣十分必要。通过相关活动的组织,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法律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既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帮助。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新闻时事作为实践的主题,组织学生举办模拟法庭的活动。由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原告、被告、证人,以及法庭中的法官、律师、书记员等等,按照现实生活中的开庭方式对“案件”进行审理,最终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以及事件的本质得出结论。这样的方式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将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同时也能够在十分逼真的情境中感受法律的威严,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尊法守法,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法律对于实际生活的巨大作用,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会运用到法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法律主体,进而实现学生法律素养的切实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也有着重要指导。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需要将法律素养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学生不断了解法治内容和法制体系,不断强化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梁楚雄.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7):17.
[2]连鸿霞.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法治素养的几点思考[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3):8-10.
[3]李娜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20(6):129-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