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班会课《志愿者》教学实录与评析
作 者:赵晓亮
(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江苏 南通 226001)
大
中
小
摘 要:《小学生德育纲要》中指出,德育要注意“遵循小学生年龄、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生动感人的题材、形象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对照这一要求,教者发现“志愿者”就是一个“生动感人的题材”,更是一个“形象化”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志愿者,走近志愿者,最后成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
关键词:班会;志愿精神;传统美德
课堂实录
一、了解志愿之美
(一)从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说起,感受志愿者的付出。
师:同学们,抗击新冠肺炎病毒是当下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目标。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多媒体出示图片)
(二)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抗疫的成绩来自众人的努力,源自志愿者的付出。
师:同学们,你们也在课前搜集了一些资料和照片(出示),我想请推荐者们来说一说,为什么会选择这张照片。
生:(略)
(三)揭示课题,初步感受志愿之美。
师:的确,在我们身边就有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热情地帮助他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相识,甚至分布在天南海北,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
生:志愿者!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志愿者,了解志愿者。
二、体会志愿之乐
师:其实,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们也能获得快乐。同学们想不想跟着老师去认识一位快乐的志愿者?
生:想!
师:那咱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你们用心看,找一找,谁是那个快乐的志愿者。
(播放视频短片)
师:当志愿者这么苦这么累,为什么他们还觉得快乐?今天,老师邀请到了视频中的朱老师来到我们身边,掌声有请!
(邀请嘉宾朱老师走进课堂,组织“小记者”采访)
生:您为什么要去做志愿者?
朱:因为做志愿者是一件非常幸福和快乐的事情,有篇课文你们应该不陌生——《给予是快乐的》。我就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播撒着快乐,也收获着快乐,
生:朱老师,您做志愿者几年了?
朱:差不多有10年了,在10年前我比你们也大不了几岁,也是一名学生,加入了江海志愿者的队伍,慢慢地发展成了国际志愿者。所以你们也要加油,跟上我们的步伐。
……
师:你们知道吗?朱老师就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志愿者就在我们身边。
三、激发志愿之情
师:老师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咱们小学生是需要被保护的人群,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人,所以小学生不用做志愿者。你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生:不同意!
师:那好,现在老师扮演家长,我们来展开一场辩论。
(辩论开始)
师:孩子,你现在最重要的事儿就是要好好学习,别人的事儿还是少操点心吧。
生:当志愿者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呀,而且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生:成绩是很重要,但学会关心别人更重要,乐于助人的人比成绩优秀的人更受人欢迎。
师:话虽有道理,但是你年龄太小了,我担心你的安全。
生: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做志愿者也是一种锻炼。
生:不用担心我的安全,如果我遇到危险,我的同伴们会帮助我的,身在志愿者群体中,有什么可怕的呢?
师:那你们小学生又能做些什么呢?
生:我到敬老院去看望孤寡老人,给他们捶捶背,讲讲笑话,解解闷儿。
生:我们去参加社区活动,派发宣传单,做环保志愿者。
生:我可以去学校图书馆帮忙整理书籍。
生:如果班上哪位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我可以帮助他。
……
师: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精彩。只要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即使是小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尽自己的能力,从身边小事做起,给予他人帮助,成为生活中的志愿者。
四、引导志愿之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成了咱们班的志愿团队,这样,我们的助人行为就能更经常性、更有计划性。而且我们邀请国际志愿者朱老师担任班级志愿服务团队的辅导员,好不好?
朱:我现在的心情和同学们一样激动,也热情地欢迎你们加入到志愿者团队中来。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因为你们的付出而更加美好和精彩!
(在志愿者歌曲《在你身边》音乐声中,学生们分团队进行讨论交流,确定每个团队的名称、服务宗旨、服务口号、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等等。)
……
师:老师在网上申请了一个博客,名字就是“志愿者”,同学们可以将咱们班志愿服务团队的活动情况陆续上传,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志愿者,也让更多的人来加入志愿者行列。
课例评析
从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志愿精神正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小学生德育纲要》中指出,德育要注意“遵循小学生年龄、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生动感人的题材、形象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对照这一要求,教者发现“志愿者”就是一个“生动感人的题材”,更是一个“形象化”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志愿者,走近志愿者,最后成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
这节课的特点是逐层深入,符合从认知到情感、从情感到行动的逻辑思路,基本达成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四则材料的安排顺序别具匠心,不仅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还将教育目标从学生“可以有”的认知、情感逐步落实到了学生“应该有"的行动上。四则材料推进下的四个环节,由远到近,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志愿者的“形象”,而且帮助学生认识“作为志愿者”应有的“行动”。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从知到行的中介来自情感上的认同。
“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与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样,能否上好班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善于发掘、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班会教育资源的发掘、利用,理应关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特色,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
参考资料
[1]《小学生德育纲要》
[2]《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