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我对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

浅谈我对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

作 者:苏文丽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狗台学区,河北 灵寿 050500)

 摘   要: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提升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数学阅读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利用多种手段挖掘数学阅读素材,从而来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能力培养
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其核心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学生们从掌握简单的理解、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开始,逐步拓展到的空间想象、抽象、归纳、演绎等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多层次训练,拓宽孩子思维能力的延展性和弹性,让孩子有独立的思考、判断分析和解决能力。数学阅读可以通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加工、筛选、整理,经过内化建构成数学方法,是一种进行数学思维建构的有效形式。然而实际生活中,很多人总感到阅读就是语文学科的事,并不能很好地将阅读与数学学科相结合。
一、数学阅读的目的意义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指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法则及解题思路、推导过程等的表述,具有准确、简练、抽象和符号化等特点,掌握数学语言能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揭示事物本质,有利于思维发展。数学教学过程伴随数学语言的学习,数学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自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由此可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其阅读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数学阅读的现状
小学阶段家长们比较注重孩子们艺术特长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孩子们阅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本人任教学校一至六年级近100多名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学生课外在阅读方面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整体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一是学校虽建有图书馆并配备了大量图书资源,班级也设有图书角,但数学方面的阅读书籍既少也不一定适合该年龄段学生阅读,比如热门读物不多、阅读难度不匹配、学生可选余地少图书借阅管理手续繁杂,又进一步降低了图书流通率,甚至有些班级为了图省事,干脆将图书角当成了摆设。二是学生阅读书目基本以文学故事、历史文化、人文艺术类为主,学校在开展书香校园、演讲、朗诵、手抄报等评比活动时往往也忽略数学学科的参与。
三、小学数学中的阅读内容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数学的实用性,留下了许多经典数学著作。如“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问题),“今有垣厚十尺,两鼠对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亦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何日相逢?各穿几何?”(《九章算术》中“老鼠打洞”问题)这些经典著作语言准确精练、表述生动形象,要学习这些经典数学著作,首先就得过阅读关。
四、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多措并举,创设全程阅读氛围
1.借助智慧阅读平台,开展课前阅读。日常教学是,我充分利用了歙县智慧阅读平台的海量资源和“一屏三端”功能,学生在利用“超星学习通”进行课前预习时,可先自行阅读每课时中的“读一读”、“童话故事”和“图书推荐”中的书籍,如:部编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长度单位的童话故事《小淘气的奇怪梦》和《国王的新衣有多长》,让孩子再阅读中感受长度单位,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感念。又如:再教学《认识时间》时,让孩子课前在“学习通”上阅读《数学帮帮忙:上车喽!》和《赶不上的轮船》两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认识时间的重要性,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挖掘教材阅读内容,重视课堂阅读。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是依据国家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识水平和年龄特征精心编写而成,教材中的许多经典例题都已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教材本身就极具阅读价值。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阅读资源,针对教材中“你知道吗?”我国古代数学知识、小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阅读氛围营造中渗透思想数学知识。
(二)齐抓共管,提高全员阅读兴趣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通过阅读生活中一些真实而有趣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数学知识,走进数学殿堂。比如:生活中的“节能问题”,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要做到节能必须做到哪几点,然后让学生再阅读的基础上,算一算,达到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目的;又如:日常存款问题,可让学生阅读如何合理存款的资料,从而取得最大收益,财富最大化对学生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再如:超市“打折问题”,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打折方案,采取哪种方案才能享受最大的折扣优惠学生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实战”体验,对生活中数学问题就会深刻理解,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必定有新的认识。
2.适度表扬鼓励,提高阅读兴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一定会身心愉悦。对于在数学阅读方面的自觉行为,要适时从语言、神态、肢体、表情或物质方面给予激励,积极的评价更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的劲头。3.开展多种活动,保持浓厚兴趣。教师在规划教育教学活动时,可将数学阅读活动融入教学计划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如:“讲一个数学故事”“编一份数学小报”“写一篇数学阅读日记”“演一道经典习题”等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总之,要养成理解思考的习惯。古人常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主动质疑问难是积极思考的体现,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大胆质疑问难、积极思考,还要积极创造有利时机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实践——表达——总结”的环节,由表及里、步步深入,逐步形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重视数学阅读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数学思维逐步递进,反复转化形成内在能力,最终达到提升数学阅读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