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流程化管理的实践研究

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流程化管理的实践研究

作 者:卢晓君 (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 545006)

 摘   要:目的 对于各医疗机构来说,在等级医院评审管理中非常核心的评价指标是新技术和新项目,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以及综合竞争力,而新技术和新项目开展过程中具有较大风险,为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医院的应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管理措施,达到降低医疗风险,提高患者就医安全性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我院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之后的实际情况为研究对象,在开展过程中实施流程化管理,回顾性分析管理中的所有步骤,主要包括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准入和疗效评价等多个方面,探究分析本院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之后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讨论,以其指导实践,现具体报告如下。

关键词:医疗机构;新技术;新项目;流程化管理
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想要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是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结合了先进的医疗理念,可提升医院整体品质,但在开展过程中因大部分医院均没有有效、合理的规划,也没有制定系统项目管理,导致医院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开展得不到新的突破,这一现象原因与技术含量低、不具备科学性和毫无计划性等因素有关系,同时管理制度不统一、盲目开展等也对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开展造成较大影响,还对医院的有限资源造成浪费[1]。采取合理、科学的管理可推动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如流程化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早已明确表明新技术准入制度属于医院的关键制度之一,而其准入审核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医疗技术更加规范,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就医便利和安全性,使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不受到侵害。
一、流程化管理应用的意义
将新技术和新项目广泛在各医疗机构中开展,可将医院的知名度以及竞争力全部提升,但也因其“新”的特点导致医疗风险升高,近年来,人们对于新技术和新项目在临床中应用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关注。目前,多数大医院均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新技术和新项目,但经实践表明,新技术、新项目具有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较大等特点,在开展过程中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现象,如果毫无计划的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不仅会对医院的声誉造成影响,严重时可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应转变管理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发展到精细化管理,可降低医疗差错率。现我院根据相关规定和文件要求等,并与我院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新技术、新项目的管理进行了全新的制定[2]。
二、流程化管理内容
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中伴有较大风险,为了使其规范应用于临床,我院对其开展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予以了高度重视,不忽略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对其采取流程化管理。我院鼓励所有临床和医技科室进行积极申报,每个科室至少申报开展1项或者2项全新的技术、项目,每一个项目的开展以及管理周期均是2年的时间,在2018年,我院科室总计申报100项新技术和新项目,最终通过立项的项目数量是46个,54项项目未通过,原因包括设备、药品和人员等,见表1。
表1 我院2018~2019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状况(n,%)
(一)严格新技术、新项目准入
在新技术和新项目开展之前应历经数次论证,特别是关系到伦理、风险大以及二三类技术、三四级手术等,科室若想申报新技术和新项目应由整个科室一起讨论,并且将医疗风险预警和风险损害处置方案全部制定好,若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可即刻将风险损害处置方案应用,达到降低医疗技术风险的目的。
(二)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与程序
涉及到伦理问题和风险较高等类型的医疗技术开展中具有一定医疗风险,因此在此类技术和项目开展前应严格按照患者知情同意制度进行。在新技术和新项目开展前,医师可自行或者委托他人将患者的病情详细对其交代,着重介绍新技术、新项目对于患者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接收患者和委托人的意见,由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之后方可开展,若需要,可请患者到安全管理办公室进行详谈[3]。
(三) 严格执行疗效的分析评价程序
新技术和新项目在开展之后,应及时将疗效评价分析进行完善,分析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改正,主要内容包含:详细记录病历资料,可对患者的疗效随时进行观测;按照规定时间对病理情况做总结,同时可与常规病例做对比;在年末时分析并总结我院这一年中开展的新病例,依据开展具体状况写报告、论文。
(四)新技术、新项目质量控制管理
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开展应由医务科进行管理与评价,并建立管理档案和每季度进行督查,由此来选择年度评奖人员,且医务科应承担监督等责任。明确禁止科室不经审批便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若因此出了任何意外,如医疗以及医学伦理缺陷、医疗纠纷等,所有责任均由当事人和其科室负责人全权承担;且本院在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中涉及到的关键人员离岗,重要设备、设施等出现故障等变化时,应及时申请进入中止程序,降低风险程度[4]。
三、讨论
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实施流程化管理可起到推进的作用,但其开展属于双刃剑,只有加以应用科学的管理以及临床应用,才能够将新技术、新项目的作用发挥出来。在2018年~2019年期间,我院总计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数量为100,但仅46项通过立项,在我院总计21其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中,无1例原因与新技术、新项目有关,我院结合自身情况,着重与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和知情同意等多个环节,且在这过程中一直实施监管工作,保障了新技术和新项目开展的安全性,提升了我院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有利于我院社会影响力的增加[5]。而在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中,我院发现虽然配合多种措施,并积极鼓励各科室展开新技术、新项目,但在管理时发现,部分医务人员意志不坚定,不能够明确申报新技术、新项目,经调查得知,该类医务人员存在硬件条件不足、奖励机制不足以及成本过高等疑虑,如本院申报的项目中大部分因药品、耗材、设备等问题未能实施,因此应根据这一问题对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及时增加必需设备和设施、增加病源、完善激励制度等,保障医生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期间无担忧[6]。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新技术和新项目开展中的管理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多数医院均有类似现象,在实践中应对此不断总结并给予改正,最大程度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吴舒婷,涂兰英,林孟波,吴良湘.公立医院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精细化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2021,19(02):44-46.
[2]张晓利,李复领,杨恒刚,李春艳.培育新技术,打造“两点一线”神助攻[J].中国医院院长,2021,17(Z1):91-93.
[3]赵星涛.疾病诊断相关支付下如何加强新技术 新项目管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01):140-141.
[4]邓维萍,薛丽娟.护理精细化管理促进医院降本增效的效果探讨[J].临床研究,2020,28(07):166-168.
[5]张奕.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办法[J].保健文汇,2019(09):264.
[6]李卫,王赵琛,陈辉,谢小萍,何晓波.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伦理审查初探[J].浙江医学,2020,42(11):12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