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精准扶贫战略下农村电商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精准扶贫战略下农村电商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作 者:王 茜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泰安市 271018)

 摘   要:电商精准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对农村地区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宜宾市农村电商发展现状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搜集和整理,分析精准扶贫战略下宜宾市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本地贫困山区农村电商的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并期望对其他相似地区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宜宾市;贫困山区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近年农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村电子商务给农村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新道路,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网民规模稳定增加,截至2018年6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 2.11 亿,占比为26.3%。同时。[2]据阿里巴巴调查数据,2017年,全国24个省份发展了近242个“淘宝镇”,2118个“淘宝村”。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农村电商市场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12500亿元,同比增长39.7%;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截至2017年底,农村网店达到985.6万家,较2016年增加169.3万家,同比增长20.7%。
(二)研究意义
从总体上看,东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差异,导致农村电商的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东南沿海省份分布密度较高,而中西部则相对较低。且西部地区农村多为山区,信息流通程度、交通便利程度、群众的意识形态都存在明显的短板,严重制约了其农村电商助力其精准脱贫的进程。本文主要瞄准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宜宾市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实施过程、发展困境等方面,以期通过对其分析研究,提出发展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对策,供其他相似地区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进展
我国该领域研究起步较晚,自2015年第一篇关于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研究论文开始,相关研究文献呈爆炸增长态势,2018年达到了117篇,未来几年还将持续增长。由此可见,“农村电商扶贫”是国家扶贫项目的热点方向,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3]曾丹(2016)提出农村电商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利器”,学者林毅则分析了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作用途径、扶贫对象和扶贫主体,从理论方面探讨电商扶贫的相关内容,学者朱燕通过分析山东省临沂市“互联网+农业”,认为电商扶贫是“互联网 +”精准扶贫的新路径;[4]浩飞龙等研究提出各省电商发展水平差异较大,[5]朱邦耀通过调查得出“淘宝村”集聚区域呈现地域梯度和连片化特征,东南沿海省份分布密度较高,而中西部则相对较低,常芳楠和赵岩红提出农村电商配套基础设施落、信息化应用不足等具体问题。总的来说,也有不少学者在强调农村电商助力精准脱贫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指出农村电商发展的问题及困境,由于不同的地区地理位置不同、产业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电商扶贫的任务和要求不同,因此尚没有一个可以全国推广的研究成果。
表1. 农村电商扶贫期刊论文发表年度分布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对知网收录的文献进行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借助相关的分析工具,可以深入探讨农村电商扶贫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农村电商在各地的开展存在共通之处,但又因地制宜。因此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通过文献法了解当前学术界对于农村电商的不同见解十分重要。 
2.调查问卷法
问卷调查是指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据此进行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在开始本次调查之前,我先了解了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研究的方向与研究的目的,参考其他学者的问卷之后,整理了我们所需要的各种问题及信息,设计了问卷,最后针对宜宾市长宁县贫困地区发放调查问卷,搜集数据,了解信息。
3.个案研究法
本文重点追踪研究四川省宜宾市贫困山区农村电商的发展情况,得到丰富的当地实际资料与数据,深度分析其发展现状、问题困境自身的复杂性。并延伸个案,将具体的宜宾贫困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纳入宏大的精准扶贫战略中进行研究。
二、农村电商发展基本概况
(一)政策环境
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16〕40 号),从中央政府的高度提出了电商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2017 年3月14 日,四川省商务厅、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共同发布《2017年全省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确定了2017年四川省电商精准扶贫的工作方案。2017年宜宾市商务局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出台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资金扶持办法》。各县(区)人民政府在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支持电子商务发展政策基础上,也出台了一批有利于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办法,由此形成了从国家—省—市—县由宏观规划到具体落实的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
(二)宜宾市农村电商发展总体情况
根据宜宾市商务局近三年商务综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总体效果显著。[6]2018年1-12月,全市实现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295.81亿元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14.93亿元,同比增长50.91%;新增网商6828家,同比增长32.95 %,网商总数达38658家;2019年1-12月,全市实现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374.17亿元,农村电商实现网络零售额18.16亿元,零售额增速全省第一;2020年1-10月,全市实现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389.54亿元实现农村网络电商零售额19.75亿元。
表2. 2018-2019宜宾市农村电商零售额及网商总数
图表根据宜宾市商务局商务综述数据整理
(三)各县落实电子商务发展具体情况
宜宾市3区7县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打造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全市9个县级电商园区,146个乡镇服务站,721个村级服务点投入使用。各县因地制宜,将当地特色农产品与电商相结合,其中屏山县果农签订 “茵红李”电商销售合作协议3.72万吨,借助农村电商平台高县沙河镇白庙村、上古村销售柠檬150吨,翠屏区宋家镇销售甜橙约1200吨。
表3.宜宾市农村电商扶贫项目(部分)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电商面临的困境
当前,宜宾市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在政府更为落后的贫困地区政策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生产、运输、宣传等方面发展的力度还有所不足,阻碍其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长远性、可持续性发展。
(一)电商在贫困山区普及率不够高
宜宾市需要精准扶贫的的地区集中在偏远的山区。但是,从上述宜宾市电商数据分析,在整体的电商结构中农村电商占比较低,较为偏远的农村贫困地区占比更为微弱。通过对宜宾市长宁县贫困地区发放的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仍然40%的农民没有听说过电子商务精准扶贫这项工作及政策等,农民对电商接受程度低,总之通过参与农村电商实现脱贫的农民人数占总贫困人口数的极少部分。
(二)在同类电商产品中市场知名度低、竞争力较小
宜宾市着的丰富农产品资源,如上述的翠屏区甜橙、屏山县茶叶、高县柠檬、珙县的猕猴桃,虽然质量较好,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可是与相邻重庆市的奉节脐橙,陕西的猕猴桃等相比,在各大网络平台搜索量小,在全国范围类知名度较低,所占市场份额较小。
(三)农村电商整体呈“零、散、弱”的行业格局
宜宾市农村电商整体上呈“零、散、弱”行业格局,“零”是指单个电商经营的规模小,运营就业人数大多在3人以内;“散”是指整体分散,各电商之间缺乏合作关系;“弱”除了指上文中的缺乏竞争力,在产品销售、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方面缺乏经验,导致电商平台购买需求端满意度较低,再购买率较低。“零、散、弱”的行业格局导致了农村电商稳定性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存在个体电商企业因亏损而关闭的潜在危机。
四、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电商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宣传不够,农村群众缺乏电商意识
从政府层面来说,存在不少扶贫干部自身对电商就缺乏认识,在对电商精准扶贫政策宣传缺乏创新、渠道较窄、宣传力度不够,在推进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工作上真正落实上仍然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从农民主体来说,一方面,大多农民对完整的电子商务模式不够了解,认知不足:另一方面,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产品,不似传统实物交易看得见、摸得着,农民对资金安全、买家信誉等多方面持怀疑态度,对电子商务产生不信任感。
(二)地理环境限制,电商农产品规模化不足 
农村电商的发展需要以地方的商品特色为主要的依托,宜宾市各区县都有较为特色的农产品,但是宜宾其位置处于四川盆地南缘,处于云贵川的交界地区,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岭谷相间,其农产品由于其地理因素的限制,规模化的生产程度不足,主要以家庭小农生产为主,非常分散。也无法将各个山地、丘陵的农业经济力量进行科学的整合,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供应产业,导致整体上呈现“零、散”的行业格局特点。 
(三)物流交通、网络硬件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7]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于较好的网络基础和交通基础。[8]由于宜宾市多为山地和丘陵,区域内海拔高差大,大量山区给基础设施的修建带来了巨大难度。特别是需要精准扶贫的偏远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电信宽带普及率较低,移动互联网络较差,限制了农村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因此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当务之急。此外宜宾三区七县,县域范围广阔,县域之间距离较远,贫困县贫困村较多,交通闭塞,信息化应用不足,农村各类信息极少的被纳入大数据之中,多样化的数据并未及时的公开与共享,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电商物流配送效率低下,使得大量土特产难以真正走出去。
(四)陷入低价竞争误区,特色品牌建设不足
电商商品信息极为繁杂,特别是对于农产品的电商发展,如何增加网络购买的力度以及农产品的流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以宜宾市山区为例,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是在农村电商供给端中,存在优质农产品、品牌农产品不足的现状,忽视了对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广、包装与品牌打造,没有形成较为知名的农产品品牌。陷入以“低价”取胜的市场竞争误区,以同一单价产品“量大”,而非“质好”来到达盈利的目的,不利于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区农产品的特色标识,也不利于挖掘更多产品附加价值,实现产品溢价而到达精准扶贫的目的。
(五)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运营人才
宜宾市存在较多分散的块状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从整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落后,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化的信息网络及农村电商运营人才。同时政府针对此方面的培训也较少,即使有其培训层次也较浅,部分地方政府委派的培训机构也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培训效果难以得到有效评估,培训效果可想而知。人才的缺乏,专业知识的缺失使得当地农村电商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隐患。
五、 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发展对策
(一)深度宣传——提高农民电商意识
首先政府应该帮助贫困地区解读农村电商扶贫政策,将扶持项目,补贴条款等政策内容对农村居民进行其次通俗易懂地讲解;其次政府应当重视农村电子商务的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电台等媒介进行电子商务相关内容的传播,提升农村地区居民对电商的认识和认同,让更多的农民和其他人员积极参与到电商的发展之中。
(二)集中资源——形成规模化种植
首先,农户可平整土地、集中人力、资金资源,打破传统的一家一户式小农经营,多户家庭联产经营形成较大面积的规模化种植,进一步扩大生产效益。再者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在贫困地区引入企业,如借力阿里巴巴“千乡万村”计划为代表的电商巨头推出的各类农村电商计划,通过土地流转,使企业承包多家土地的使用权,利用企业的发展模式在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渠道上进行统一管理,形成规模化效应,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上产出更多效益。
(三)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完善农村贫困山区基础设施,能直接改善其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提升其生活质量,本身就是精准扶贫的明确要求。[9]另一面,要为农村电商展修建通村达户的乡村公路,建立县级的大型电商物流产业园区,完成仓储、包装、邮寄、配送一条链服务,合理降低物流成本,加速农产品出村的步伐;其次应加快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全覆盖,实现光纤入户。同时,对于偏远不具备开通光纤网络的地区,要加快4G乃至今后5G网络覆盖的步伐,解决农村地区网络问题。再者,集中建立农村快递点,弥补末端网点的缺失,提升物流站点的设施设备、服务能力、工作效率,避免外销时存在变质、滞发、漏发、破损等损害品牌形象的现象。
(四)品牌引领——整合优势农特资源
以宜宾市为例的西部贫困山区多具有多种优质农特产品,包括琵琶、橙子、樱桃、茶叶、梨子、李子等优质农特产品,优质农产品需要优质的推广、包装才能形成优质的品牌。[9]因此在电子商务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强化品牌意识,通过建立农户专业合作社—品牌经营公司—政府推广推介等体系化推广方式,塑造农特产品形象。其次,改变传统的销售观念,将产品外销的品牌规模扩大,并通过统一的标志标识、统一的品牌宣传,形成统一的对外品牌,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品,增强品牌影响力,实现大电商品牌的塑造,助推特色农产品销售增长。
(五)融入文化——线上线下双轨发展
以宜宾市为代表的众多西部贫困山区,地貌奇异,风景优美,文化独特,不少数民族聚居(除汉族外,宜宾市还有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等38个少数民族,共计约8.5万人),旅游资源丰富。应将贫困山区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融入到农产品的品牌之中,在电商销售农产的同时宣传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和美景,吸引游客来实地参观旅游,倒逼其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贫困居民额外收人,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发展,助力其脱贫攻坚。
(六)外引内培——打造电商专业人才队伍
外引,通过到电子商务人才丰富的地区招聘、引进专家顾问、与高校合作培养、与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将外部优秀人才引进到贫困地区,从而达到丰富电子商务人才的目的;内培,一方面要增加农村电商扶贫从业人员培训。各地政府要积极抓好示范性培训,做好电商扶贫系统培训,例如可以邀请电商专家通过实体讲座、远程教育等方式对当地种养农户等进行重点培训,并融入培训后考核、反馈、修正环节,以尽可能地提高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在此期间,还可以采取多种培训策略,例如现场观摩、现身说法、情境教学等,以尽可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民信息培训。大多数农民一直生活于农村地区,对外界的很多最新信息并不熟悉,像电脑操作技巧、网店管理知识、网点运营 技能等。对此,有关部门应以帮助农民增收为培训落脚点,根据农民自身情况及兴趣度,设计不同的农产品电商操作及营销培训课程,以帮助农民提高电商运作的能力。
六、结语
实施电商精准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宜宾市拥有大量优质农特产品,希望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农特产品进城出省,实现农民脱贫增收。本文通过分析精准扶贫战略下四川省宜宾市贫困地区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农产品种植、宣传、基础设施、人才等问题,最终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对以宜宾市为例的众多西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加快农特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后期实施电子商务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助力贫困山区精准扶贫。
作者简介
王茜(2000.05——):女,汉族,四川宜宾人,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在读本科生。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2月
[2]数据来源:《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6)》,阿里研究院, 2017年12月12日
[3]曾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5(06).
[4]浩飞龙,关皓明,王士君.中国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因素[J].经济地理,2016,36(02).
[5]朱邦耀,宋玉祥,李国柱,于婷婷.C2C电子商务模式下中国“淘宝村”的空间聚集格局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36(04).
[6]数据来源:宜宾市商务局商务综述数据,2018-2020
[7]胡昌龙.基于“互联网 + 农业”的精准扶贫应用研究——以秦巴 山区为例 [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17-24.
[8]李小芳.互联网背景下宜宾农村电商物流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商业,2020(14):33-34.
[9]杨克建,史涛,施莉.贫困地区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3):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