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 浅谈预习是有效课堂的有力支撑

浅谈预习是有效课堂的有力支撑

作 者:邹英洪 (山东省荣成市青山小学,山东 264300)

 摘   要:预习,顾名思义,是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的预先学习。做为一名基层数学教师,我觉得:预习同样适用于“数学”学科。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明确的预习问题,激发学习兴趣,由浅入深,学生完全可以在讲授新课之前,初步感知重点难点,并找到自己的困惑,这样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让预习成为学生成功的基石,使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

每年新学期开始,我都会给所任班级的学生发放一张调查问卷。

小学生预习能力问卷调查

1. 你知道什么预习吗?(    )

A.知道          B.不知道

2.希望怎样学习?(    )

A.独立支配学习时间           B.有一定自主权

C.希望老师与家长安排好,不要自主权    D.说不清楚

3.你在课前预习的情况如何?(    )

A.全部认真预习        B.基本上预习

C.有时预习                D.没时间预习

4. 你的预习方法是什么?(    )

A.看一看课本    B.力求弄懂新知识    C.借助教材完全掌握有关知识

学生作答完毕,我会对问卷上的情况加以统计,这样就为我提供很多有用的参考信息。作为一名基层数学教师,对于数学学科的预习我更有着自己的体会:数学需要预习,关键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数学预习!以下就谈一下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设计鲜明的预习问题,明确重点难点

要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胜心。心理学上称好奇为直接兴趣,求胜则是儿童的天性。再者设计问题要明确,有鲜明的目的,切忌用概括的语言提问题,在“认识了解米、分米、厘米”这一环节,有的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预习这部分内容”。学生们便会将这一部分的知识粗粗看一遍,只了解了个皮毛。而另一个老师则是这样布置这部分的预习知识,“你知道周围的物体都有多长吗?能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吗?你能分清哪些物体用米、分米、厘米做单位吗?”老师的要求明确,并且有了层次,学生预习起来便有了方向。按照老师的要求提前预习,对米、分米、厘米有了大致的认识,可以初步明白这节课知识的重、难点,并找到自己的困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也给了学生寻疑的机会。正如,一位四年级的同学在预习能被2、3、5整除的数时,在自己的整理本上提出这样的困惑:“能被2整除的数个位是0、2、4、6、8,能被5整除的数个位是0、5,为什么能被3整除的数看个位不行呢?”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课堂交流的时候,每个人说出自己想到的,集小溪汇成大河,查漏补缺,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老师只需稍加强调即可。既节约时间,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二、教会学生预习方法,提升预习水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始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一定不能心急,要安排好预习时间,初始阶段尽量让学生在学校预习,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帮助,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在课堂上使用的几种预习方法:

(一)阅读教材

课前预习,仔细阅读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学生拿到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你问他看了些什么,他却什么也不知道,所以预习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文本,学会看重点,一般书中的例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练习题就是围绕例题来的。预习中就要详看例题的分析过程,思考例题的解题方法。 

(二)划出重点

我们在指导学生预习新课时,要教会学生动动笔,对新课中的重要的“法则、概念、原理、定律”以及不懂的地方,自己学会圈圈点点做些标记。比如“——”“?”等,便于课堂上的关注。 

(三)尝试练习

在预习中要鼓励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例题和课后的习题来练一练(如书上的做一做)。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写收获和问题

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会有学习收获和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写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和小组同学交流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小组交流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效果肯定会好。

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四步来设计预习提纲,实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案”。

1、做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

2、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3、为什么这样做。

4、提出问题。

三、树立正确的预习目的,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自学能力。在预习的整理本上可以记录自己困惑的地方,也可以记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找出重点的词或句子,并说明理由。比如,在讲授三角形面积=底×高÷2时,课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试看能不能用两个一样大的三角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从而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等到真正的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操作上台讲解,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位同学都跃跃欲试,重难点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整节课的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们也很有心得。

总之,不论采取什么形式指导学生预习,都应让其行之有效,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做为重点。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认真进行数学预习,让预习成为学生成功的基石吧。真心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的大门时,收获的不仅仅是背囊里厚重的知识,而且能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05

[2]《小学数学课预习指导点滴谈》         黄爱华

[3]《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前预习》      高洪亮,李秀华

[4]《重视课前预习 搞好数学教学》      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