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做好衔接 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 ——浅议高一语文教学开局起步的策略路径

做好衔接 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 ——浅议高一语文教学开局起步的策略路径

作 者:陈 莉 (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广东 深圳 518000)

 摘   要:语文教师在高一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什么?高一语文教学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本文认为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核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关键,语文老师可以从这三点做起,为学生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开个好头并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论证高一语文教学中以上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衔接教学;培养习惯;学习兴趣
一、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教学是基础
教学应该基于对学情的了解,才能把准脉、接地气、见效果。高一语文老师应该了解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考考点、语文学习方法等,并根据这些情况,与高中的教学内容、高考语文考点、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做比较,然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初高中语文的衔接教学[1-2]。此处仅从“知识层次的衔接”角度,探讨衔接教学的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对高一的学生而言,高中的现代文阅读和记叙文写作与初中相比,篇幅更长、难度加深,但是因为文体知识相同,学生从小学、初中就一直在进行现代文阅读和记叙文写作的训练,因此高一学生在现代文阅读和记叙文写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会小一些。而高考对文言文和诗歌鉴赏的考查,相较于初中难度明显加大,考点增多,并且学生在初中才开始接触文言文,中考考课内文言文,造成许多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大多是死记硬背,缺乏梳理与归纳以及迁移等能力,这显然不利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中考对于诗歌的考查,仅为课内默写,而高考考课外古诗的鉴赏,需要独立并准确流畅地表达对于诗歌的鉴赏的能力,这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而言,实在是拦路虎。
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一阶段有必要在文言文和诗歌方面开展相应的衔接教学,为后期文言文和诗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的分析和路径如下:
(一)做好语法衔接教学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为课内重点实词,高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为课外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其中迫切需要我们搭建桥梁的是虚词和特殊句式的考点,因为初中弱化语法教学,而对于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必须基于语法知识之上,如果不能区分实词、虚词以及相关分类,不能划分句子成分,又如何理解虚词的各种用法和倒装句的各种类型呢?所以建议高一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先用一到两周的时间进行语法的系统教学,以便后期文言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进行文言文语法的衔接教学时应当结合学生初中时所学文言文课文进行举例讲解。
(二)做好诗歌表达技巧衔接教学
中考对于诗歌的考查仅是课内诗歌默写,而高考还考课外诗歌鉴赏,其考点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主旨等,其中最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衔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在衔接教学时,教师不可孤立地讲手法,而应该结合学生初中所学的诗歌,进行解说并训练。建议老师们对初中诗歌按表达技巧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通过熟悉的诗歌的赏析,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例如:运用借古讽今手法的诗歌有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等;运用借景抒情手法的诗歌有李白的《送友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核心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3]。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高一是整个高中语文的开始阶段,笔者认为语文老师应该把培养好学生学习习惯作为高一语文教学的核心工作。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课外文本阅读习惯
大量的优秀作品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形成语感,提升语文素养。因此本学期在课外阅读上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思想动员,教师推荐经典作品,要求并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并督促执行。用好每周的阅读课时间,要求学生周末写读后感,并及时分享。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漂书活动。以我所在学校为例,高一年级有20个班,语文组老师选出20本好书,每个班的学生同买其中一本书,每两周与其他班级交换一次。在学生阅读一本书之前,老师可以对书籍进行相应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完后,布置具体任务,如内容概要、人物形象、问题探究、主题解读等,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二)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习惯
文言文阅读是高中的重头戏,好的习惯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取相关信息、集中注意力、积累文言词汇等。
1.圈点勾画法。教会学生把文中的人名、地名、时间名、官职名都用不同的符号标志出来。这样对文后第三个选择题“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的判断会有帮助,学生看到涉及人名、地名、时间名、官职名的信息就只要关注原文中相应的符号即可,从中再筛选并进行判断,这对于张冠李戴等错误信息的判断很便利,节约了学生的时间,并增加了准确度。人名的标志还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在后文中把单独出现的名误认为是实词的情况。
2.随文解题法。文言文的第一题考文中画波浪线的一处断句,教学生遇到这句话时,直接看第一道选择题,根据上下文语境和选项中的一些相同的断句处提示,缩小选择范围,然后再进一步根据句义、语法、特殊句式、相同句子结构、标志词“曰”、“者”、“也”“乎”等来判断。文言文第二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项的顺序与加点词在文中的顺序一致,那么学生在遇到加点词时,可以跳到第二题的相应选项,根据加点词语的上下文语境和自己平时的积累来判断正误。
3.以题解文法。三个选择题:断句、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概括和理解的四个选项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教会学生利用好这些信息来帮助理解原文。
4.词义推断法。学生读不懂文言文,最大的问题还是词汇积累不够,除了积累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1)迁移联想法。学生在初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课内的文言文实词,在疏通文意、遇到生词时,引导学生联想这个词在过去学过的文言文中是否出现过,那个意项是否适合这个语境,适合就迁移过来;或者联想所积累的成语中这个词的意思,并尝试迁移。
(2)句式推断法。古文中有许多结构对称的句子,教师可以教学生利用这个特点,在结构相同的前后句子中,互相推敲其意思。
(3)字形推断法。汉字有许多形声字,形旁与这个字的意义有关,声旁与其读音有关。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面对陌生实词时,分析其偏旁,再结合语境来推断词语意思。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端正、清晰、优美的书写,对于语文而言十分重要,语文老师对高一学生的书写习惯要有所要求、规划、指导并落实。建议每天有利用固定的时间、布置固定任务进行练字,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每个月进行班级或年级的书法比赛,并展示优秀作品,以培养学生的练字习惯,并切实提升学生的书写水平。
三、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和愉快学习的诱因,这种状态下教学效果最佳;兴趣是牢固掌握知识和提升学业成绩的保障,对智能发展作用巨大;兴趣维持长久注意,可促进学生努力训练”[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语文较之初中语文,固然难度加大,但是趣味也更多,高中学生又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思维和思想发展的关键期,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特点,恰好能满足并促进学生以上发展的需求。高一阶段,语文老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作为关键抓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激发兴趣:
(一)以“趣文欣赏”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语文有许多有趣的文本,作为学生的引领者,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接触并阅读更多有趣的好作品,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但是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推荐的书目要有趣、适合、循序渐进,可以从优秀的小说读起、再到人物传记、再到社会、哲学类等作品。推荐的文本可以是整本书,也可以是单篇文章。例如,高一语文作文教学侧重于记叙文的训练,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写出生动有趣的记叙文,教师可以寻找并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有趣的记叙文,一起欣赏、品味并探究其吸引人的原因。如孔庆东教授的记叙文《永远的高三十八班》,生动有趣,是记叙文的典范。把此文推荐给学生阅读,在学生领会到其趣味之后,再乘机把孔庆东教授的文章《怎样学语文》给学生看,其中“每天写日记,要写那种不给任何人看的日记,每天就写100字,不多不少。写到一千回,下笔如有神”,这样的具体而有可行性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说服力。文言文也有许多趣文,如《乌有先生历险记》,其难度也适合高一学生阅读,关键是情节惊险有趣,吸引学生。此外还有《史记》中的《滑稽列传》《聊斋志异》等,阅读类似的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用“语文活动”让学生体会语文的魅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语文的魅力,高一语文老师可以举办一些有趣的“语文活动”。
(1)让生活“走进”课堂。“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从生活中挖掘生动的素材,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例如,随着中国传统的节假日的到来,老师可以引导高一学生搜集节日的相关诗词等资料,并在课堂上分享,进行诵读、品析。春节后,可以让学生收集春联,上一节趣味盎然的对联学习课。元宵节之际,除了可以吟诵、欣赏元宵诗词,还可以进行猜灯谜游戏。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利用周末在家的时间阅读并收集有价值的新闻,老师进行筛选后,组织学生在课堂开展针对某一热点新闻的讨论会。
(2)让人物“走出”课本。语文课本里,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演绎着各种精彩的故事,语文老师可以通过课本剧表演的活动,让人物“走出”课本,让学生演绎精彩情节,让语文课本 “活”起来。有许多适合课本剧表演的课文,如《鸿门宴》《孔雀东南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等。允许学生根据原文有一定的改编和创新,老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组织,再加上服饰和道具,能够让学生的表演精彩纷呈。通过课本剧表演活动,不仅让学生对课文理解更透彻,表达、表演的能力得到锻炼,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的无穷魅力。此外也可以举办诗文朗诵比赛等活动,配上音乐与服饰,也能让一些适合朗诵却不适合表演的篇目“活”起来。
综上所述,做好衔接教学能为学生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搭建阶梯,是引导学生学好高中语文的前提基础;培养语文学习习惯能使学生掌握正确方法并长期坚持,是学生学好高中语文的核心;激发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高中语文的关键。作为高一语文教师教师,应该在高一的起步教学阶段,打牢基础,紧扣核心,抓好关键,通过做好衔接、 培养习惯、激发兴趣三个抓手和有效路径,开好局、起好步,为学生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郭戈.关于兴趣教学原则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21,33(03):119
[3]郭瑞群.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1):77.
[4] 陈白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J].语文建设:2007(Z1):62
[5]杨华芹.论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学语文:2018,(3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