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巧用数形结合 助力问题解决
作 者:杨海容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广东 529100)
大
中
小
摘 要: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察,斟酌问题的具体情形,把图形性质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或者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性质的问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获得简便易行的成功方案。
关键词:数形结合 ;思想方法;问题解决
数形结合是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它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象相结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获得简单易行的方法,助力问题的解决。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发展的阶段,思维发展还处于不够成熟的水平,对于抽象的内容仍难以理解。把直观的图象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善用数形结合,突出概念本质,加深概念理解
数学是从“石头记数”、“结绳记数”等从形到数开始逐渐演变成了数学概念。在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学生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和分析,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让学生从直观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概念的形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发展,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
如学生在理解认识“自然数0、1、2、3、4、5…”、“分数■……”、“小数0.1、0.01……”等时,教学中往往借助有形的数学学具、教学模型,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直观形象模型感知数的生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感性材料,为建构数学概念奠定基础,从而更有效地理解数的雏形。
又如,学生在理解正数、负数的关系时,为了能简约、清晰地表达两者的关系,让学生见“数”思“形”,以“形”助“数”。课本例题从一幅生活情景图过渡到数轴,让学生从直观上发现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然后以“2”与“—2”为例,体会数轴可以表示方向相反,而距离相等的两个数。结合数轴观察,使学生把负数和正数的比较从“形”上加以区分。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2和—2之间相差多少?”,这道题有时候学生弄不明白怎么做,不知道算理,只要结合数轴,就很容易看出来了,“+2”和“—2”距离原点0都有2个单位长度,它们之间距离多少个单位长度,用“2”加“2”就可以算出来了。
可见,无论是数感的形成,还是理解正负数的关系,采用“数形结合”来学习,能更好地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活用数形结合,理清数量关系,助力问题解决
应用题教学既是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许多学生做一般简单的题目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遇上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则一筹莫展。其复杂之处就在于不容易找出数量与分率的对应关系。
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全程的■少10千米后,剩下的是全长的■。甲地到乙地相距多少千米?”这道题只有一个带单位的数量10千米,那么我们就要紧紧抓住这个数量,千方百计寻找这个数量的对应分率,这是解题的关键。怎样找出带单位的数量对应的分率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图上找。
从图中可以知道,10千米与甲乙两地的[■+■-1]、[■-1-■]、[■-(1-■)]相对应的,根据“部分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解答一: 解答二: 解答三:
又如“一桶油,第一次取出30%,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取5千克,这时剩下45千克。这桶油原来重多少千克?”
观察上图可知,剩下的45千克包含了5千克,5千克只属于45千克的一部分,45千克与5千克是属于包含关系,应当相减。(45—5)千克的对应分率是单位“1”减去2个30%,用对应数量除以对应分率就可以求出“整体数量”(这桶油原来的重量)。
(45—5)÷(1—30%×2)=100(千克)
可见,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变化多端,但无论怎么变化都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对应。只要正确、灵活地运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就能清晰地揭示数量关系,它是寻找解题途径的辅助手段,可以让学生容易找出中间问题,突破难点,助力问题解决。
三、妙用数形结合,探究数学规律,促进深度学习
形与数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形中有数,形的问题也蕴含着数的规律,利用数形结合,促进数学走向深度学习。
如,在《认识平方数》时,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看到哪些数?
可以用算式表示吗?如果把这些图形摆成其它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还可以怎么摆?这时学生发现只有“1×1”、“2×2”、“3×3”……比较特殊,能摆成正方形,如1、4、9……都是平方数。
然后让学生观察第一个平方数到第二个平方数是增加了几?如此类推,后一个平方数比前一个平方数增加几?探究相邻平方数之间的关系。
利用数与形的结合,探究从1开始的连续n个奇数的和与平方数的关系,从而得出其规律与计算方法。
1=12
1+3=22
1+3+5=32
1+3+5+7=42
1+3+5+7+9=52
1+3+5+7+9+11=62
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数与形的融合教学,从图形中找出数、算式、平方数及相邻平方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用图形辅助解决问题的便利性,并透过数与形的转化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
数形结合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完美的统一。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透过直观的图形解释抽象的数学语言文字,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使抽象的语言文字更具直观性,使数量关系更清晰明了,有效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能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数形结合,更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慎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新课程)20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