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有效策略唤醒学生的写作潜能 ——优化小学习作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作 者: 陈丽君
(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银泉小学,广东 江门 529040 )
大
中
小
摘 要:一直以来,“学生害怕写作,老师害怕教写作”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习作教学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本文结合当前现状,从生活、阅读、写作等三个方面对习作教学的训练要素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究,以求用有效的策略唤醒孩子沉睡的创作潜能。 关键词:习作教学;新课程改革;实践探究 ;有效策略
在我的习作教学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对习作的畏惧以及教师的无奈,接下来我主要从生活、阅读、写作等三个方面对习作教学的训练要素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一)引领观察,启发想象
孩子的观察往往是在自觉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因此,首先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观察的对象,然后进行适时的交流与引导,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愉悦,也在观察中掌握方法。
为了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二年级时,我在班上开展了“每日一记,每周一聊”的活动,让学生时刻留心生活,把天天察觉到的人、事、物、场景等分门别类记录在“观察卡”上,每周安排一节课举行交流反馈,在反馈中引导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观察校园的竹子,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他按照一定的顺序,从高矮、粗细、颜色、形状等进行记录。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想象:竹子跟什么相似?让你想到了什么?微风吹来时又会怎样?下雨时又会怎样?在孩子丰富的想象中,一个个活泼的意象就会油然而生。在这样不断的引导与启发下,孩子写的东西才会有血有肉,形态生动。
(二)用心体验,学会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才更有真切的感受与独特的领悟,因此,生活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
例如,在历经疫情的考验,复学返校后,个别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为了增进孩子与学校之间的心理联结,帮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生活,我开展了《我们是一家》的主题班会,一起回忆昔日共度的美好时光,感受温暖而有力的班级力量。班会课后,孩子们在复学有感中同学情谊真实流露。
活着,就有内容可写。只要通过体验学会感知,父母亲情、长辈关爱、同学友谊,这些都会流于笔端。
二、在阅读中提升素养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常常从示范到模仿,再到练习,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和巩固。就习作教学而言,课内和课外的阅读范例就是学生模仿习作良好的直观形式。
(一)课内积累,把握“规律”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叶圣陶语)教材所选课文,大都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其中储藏着无穷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力量,是启发孩子写作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因此,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写作特点和选材立意,进行方法指引和技能训练,来促进孩子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课外吸收,丰富材料
书是良师益友,大量的课外阅读能深化语言材料的积淀,丰富作文素材的积累,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作为老师,就要鼓励孩子好读书,读好书,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培养文章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词好句一定要熟记于心。三年级时,我在班上开设了一本《漂流酿蜜集》进行好词好句积累,全班五十人分为五组,每组十人,按照一定的形式每天轮流进行积累,并从积累中选词造句或仿写句子。此外,每周一节“读书交流会”,孩子们在“漂流”与“交流”中分享与汲取,一个学期下来,语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只有勤读多背善积累,把名家名篇的精彩词句,转发为自己的养分,在创作时才能达到文思泉涌,挥洒自如。
三、在写作中生成智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作教学亦然,只有把所知所想写出来,才能知道其所能与所不能。厚积而薄发,如何把积累储备运用到写作中去呢?
(一)提纲挈领,谋篇布局
“笔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在谋篇布局时,一定要理清思路,而提纲是学生写作时的整体思路的提炼。四年级时,我开始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纲挈领,谋篇布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部编版第八册第二单元习作:我的奇思妙想,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抓住事物的特点与作用进行生动有趣的描写。于是,我让学生参照课内实例“会飞的木屋”,也利用思维导图,把自己所想到的事物,以及其样子和功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由外到内,有主到次呈现出来。学生根据导图整体把握,习作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二)汲取营养,仿中求新
模仿,是习得方法的一条有效捷径。书本中的一些课文,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是学生学习并仿写的例子。如积累课文中的精彩措辞,实时进行用语的仿写训练来丰富措辞的表述;利用文章中的“留白”让孩子进行“补白”“续写”“创编”等,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与孩子认知水平相近、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课文进行摹仿训练。
教学中,我利用《漂流酿蜜集》从三年级的好词好句积累,仿词造句到片段仿写再到通篇摹写,逐步加深,循序渐进。例如,学生学习了《火烧云》,我让学生仿写第三至六自然段,学生笔下的烟花、日出色彩绚丽,形态多变,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综上所述,有了生活体验的感知、具体表象的积聚和语言素材的积淀,就会唤醒孩子的写作潜能,使其找到“我手写我心”的那片“绿洲”,并从中体会到“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习作教学任重而道远,我将不懈地在实践中探索,以求寻找出更高效的习作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央教育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管建刚.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M】.2010.福建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