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以研学旅行为载体开展劳动单元任务教学

以研学旅行为载体开展劳动单元任务教学

作 者: 林梓婷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中学,广东 佛山 528311)

 摘   要:分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各篇课文,寻找内在联系,找到群文阅读的突破口,进而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真谛,开展小组合作,深入农耕文化,拍摄镜头下的劳动者。搭建思维框架,提高已有认识,最终达到打通阅读与写作、融合输入与输出的目的

关键词:劳动;单元任务教学研学旅行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隶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明:"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很显然,这一任务群具有社会化和实践性特点,是为完善学生的社会认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练就学生的生活技巧而设置的。
一、分析各篇特点,寻找内在联系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是“劳动光荣”,选入了三篇分别叙写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人物通讯,一篇关于“工匠精神”的新闻评论,以及两首关于乡村劳作的古诗。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这一真理,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是本单元的教育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任务为导向设计活动,以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核心素养。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自读本单元第4课,列表梳理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所做的具体杰出贡献,学习新闻通讯的报道角度和写作方法,选取典型事件,巧选角度细节动人。自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串联起新闻通讯与新闻评论的异同,解读“工匠精神”。吟诵解说“劳动之歌”,品民生之味,展劳动之美。
二、体验劳动真谛,开展小组合作
本单元特别选入描绘劳动的两首古诗《芣苢》《插秧歌》,学生从中可以读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劳作情形,但这感受始终是间接获取的。我们要做的是让想象先行,再让想法落地生根。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劳动教育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劳动教育可以以研学旅行为载体,充分综合校内与校外资源,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公立学校逐渐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以本校教师为研学导师,参与旅行线路安排和课程设计,促使学生参与研学人数增加,普及度增高。
新地农场有完善的科普设施和培训、劳作条件,是青少年科普活动的理想场所。深受学校、幼儿园、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广泛欢迎,获得了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是华南农业大学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基地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三亩水稻种植科普实验田,专业采收工具等,让更多的青少年能体验到粮食的采收过程。通过活动,令新一代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在日后生活中更好地响应国家的光盘行动,珍惜粮食。
(一)深入农耕文化
当一回“袁隆平”下田,感知水稻的生长。将课文里的细节描写重现,“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为期一天的研学,不足以达到教学的效果。为了强化心理认知,有必要进行二次户外实践体验,以区别于校内的劳动课。接下来的一周,展开为期三天的研学基地体验课程,吃住军事化管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钟扬“探界者”的身份,学习砍柴,学习播种,学习锄地,学习抓鸡摸鱼,一项项的求生本领,虽不能熟练掌握,但也能基本运用。
(二)吟诵劳动之歌
研学中,有对植物的观赏活动,看到车前草,学生就联想到课本里的诗歌《芣苢》。我们开展诗歌任务教学。任务情景设置如下:
“劳动之歌”展厅的一角,取用了两首古诗作为展览的题材,分别是《诗经》中的《芣苢》和杨万里的《插秧歌》。
(1)假设,你是“劳动之歌”的解说员,请为参观者有感情地朗诵所要展示的诗歌。
参考: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每一首诗歌的韵律和思想感情。
《芣苢》:关注重章叠句;劳动的欢欣、劳动的热情。
《插秧歌》关注口语、俗语,读出新鲜之意、活泼之趣;劳动的紧张忙碌、秩序井然,农人的勤劳和艰辛。
(2)作为解说员,请为大家简要说说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示例:
《芣苢》是周代南方地区妇女在劳作中即兴口唱的农歌。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插秧歌》
该诗是杨万里途经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的辛劳,所写的一首诗。描写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场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司其职,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繁忙紧凑而秩序井然。继而雨中奋战,全身湿透仍插秧不辍。当家人送饭让农人歇息片刻的时候,农人不应却仍叮嘱家人别让小鹅小鸭来啄食秧苗。
(三)镜头下的劳动者
在研学基地,组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摄制组。组长是导演,其他组员分别负责编剧、摄像、音乐、剪辑、宣传、灯光、制片等工作,相互既合作又分工。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影像资料或电视艺术形式。学生经过三天的沉浸式学习,选取农场里一位典型的劳动者进行跟踪拍摄,录制成微纪录片。活动过程包括确定主题、选取素材、拟写提纲、撰写解说词、写宣传海报。
情境设置
假如你是一位时光的记录者,穿梭于时光中,用镜头去拍摄一部有关劳动者的30分钟纪录片,你会怎么做呢?
活动过程
(1)确定主题
本次拍摄的主题范围已经确定,就是探究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各摄制组需要讨论并确定具体明确的方向,由导演负责说明具体主题及拍摄理念。
活动流程:教师确定主题范围——小组讨论——导演说明具体主题及拍摄理念
活动小结: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是一个需要辩证思考的问题。在确定拍摄主题时,可以选择几个对立面如物质与精神、劳动分工的高与低、劳动价值的当下意义与未来意义等,或者以时间为纵轴来讲述故事,体现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2)选取素材
本次拍摄的素材必须在研学基地内,各摄制组可以自由取材。
①收集人物资料,进行筛选。
②前期采访(前期调查好被拍摄对象的生活环境及状况,了解透彻对被拍摄对象的情况;同时,恰当地与被拍摄对象进行交流,拉近双方的距离,取得对方的信赖,从而让拍摄更加的真实、更加的全面、更加的自然。)
(3)构思大纲
拍摄大纲就是为拍摄而定的计划,确保拍摄有序,要点明确。可以有粗线条式、段落式、分镜头式等多种写法。
本单元采用的拍摄大纲以幕和场景为单位,内容包括整个影片的故事梗概、程序提纲以及与这些因素相关的详细信息,如可能用到的影像档案资料或者需要进行的专门的摄影和采访等。
(4)撰写解说词
在声音及图像兼容的纪录片视听场景里,画面作为主体性是必定的,但也不可忽视声音语言方面,特别是恰当的解说词的起到不可估量的提升效果。它能够阐述历史、交代背景、抒发感情、升华主题以及渲染氛围等等。
解说词要求:一要生动准确,形象具体。解说词的简洁凝练、生动具体、优美流畅,能给观众带来无穷的韵味和美的享受。二要诙谐幽默,情趣盎然。富有幽默感的解说词不仅能传递画面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信息与感情,还更能增加观众的快乐感,让观众在另一种“审美空间”中获得“审美期待”的满足。三要抒情写意,落笔生辉。纪录片的解说词在风格上接近散文,语言运用重在抒情造景诙谐;同时我国传统艺术创作十分讲究意境,意境深远则作品品格更高。所以,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要充满意境,让人有更多的回味和思考空间。
(5)定片名,写宣传海报
各摄制组为本组的纪录片取一个片名,写一份简短的宣传语。要求:反映在拍摄纪录片后对劳动价值与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搭建思维框架,提高已有认识
“劳”的本义是“劳累”,“动”的本义是“用力搬动重物”,让学生从实践中回到理论重新思考“劳动”的意义。教师提供几个思考问题,发出追问,促使学生深度理解“劳动”的内涵。
1、为何古人劳作那么辛苦,《芣苢》《插秧歌》还透着愉悦?
2、只要认真劳动就是劳动模范。真的是这样吗?什么叫做模范呢?这两种说法是不是还值得商榷呢?
3、现在这个时代技术发展特别迅猛,物质条件也在迅速的提高。那么这种背景下劳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4、工匠精神,它的内涵是什么?它和劳动精神有什么关系呢?
四、打通阅读写作,融合输入输出
通过学生书面表达获取教学效果的反馈,集学生之众力,写一篇公众号通讯稿推送,如:
案例1:
这次活动,和想象中不一样,但也是一次别样的体验。割禾前我还挺好奇的,因为总听我爸妈说以前小时候干活,还挺累挺辛苦的。他们说,在十二三岁的年纪就开始包揽家务。妈妈还算好,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倒也过得去。相比之下,爸爸辛苦得多,十几岁时爷爷便去世了,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他骑车去打工,劳作,照顾妹妹,庆幸的是,我的姑姑也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
开始割禾的时候,我以为特别难,会容易弄伤自己,刚开始还挺怕的,我妈妈就给我调整姿势,然后越来越熟练。那天的太阳还挺大的,不算很热,但就是很刺眼,不一会就出了很多汗。尝试了一会便打算歇一下,闲下来才感觉到手臂被稻穗刮出了一些红痕,痒痒的,有些疼。
野炊的时候,本来应该学生动手做饭的,但好多同学就是打打下手,都是家长在做。像我,就剥蒜切葱削皮这些杂活。倒是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我妈做饭时,我总是积极地跑到妈妈身边,在一旁洗菜,一片叶子一片叶的,笨拙地洗着。但长大以后,就渐渐没去做了,家务也被人催着去做。
这些真实又难忘的经历,让我确切的感受到,粮食来之不易。如果没有杂交水稻。中国的十四亿人口该如何?但从根本上说,若没有不辞辛苦的农民,就算杂交水稻的收成再多,又能如何?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成功脱贫,步入小康,越来越多机器人代替,但无法代替的是流传的五千多年的智慧,和骨子里流着的那份质朴。
愿中国强大,但初心不变。
案例2:
一个秋天的下午,阳光慵懒慵懒地照着大地,像浓浓的花生油一样。
大地那么油黄,是因为地里的稻穗熟了,黄了一地,像有人用黄色的毯子将地盖了起来。
周六,我们到达了大良的割禾农场去体验了一把农民的生活。我了解到了一颗种子到饭桌的过程。播种,收割,晒干,脱穗等一步一步的进行着。现在看来,粮食是何其珍贵。
我在收割时脑海就浮现出农民“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他们的身影穿梭在金黄的光束之中,又仿佛在光雨中飘忽。低头,弯腰,汗水早已浸湿了衣服。那一粒粒的大米便于他们的辛勤劳动而来。
野炊又是一项体验父母辛劳的活动,平时又有多少孩子会常在父母旁边帮着他们煮饭吃?这活动,我特别有感悟。面对那大鱼与鸡肉,我无从下手。这是父亲挽了挽衣袖,拿起那把大刀,手按住鱼头,开始利落地切起鱼肉来。正在我感叹父亲刀工之余,他已经把鱼肉弄好了。我在旁边帮忙当下手,这是父女之间难得的温馨时光,时间就像静止的空气那般宁静,自然。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望着那稻穗,灶台里发出一阵又一阵烟雾。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诗情画意。
黄昏的余晖洒满了幽幽漫长的小路,唯美的夕阳偶然得到映着我那细长的背影。
五、教学反思
实用文教学很容易陷入单一知识教学的泥淖。新课程背景下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如何创设情境和任务?怎样避免阅读教学只是教知识的尴尬?如何实现新课程所提倡的从注重“教”到侧重“学”的转变?在打通阅读与写作这一环节中,应反复实践,更注重学生的输出,并实践出更可行更多样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