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职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探讨
作 者: 于素文
(鲁北技师学院,山东省 滨州市 256613)
大
中
小
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中职院校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转变思政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创新教学方式促使二者得以有效全面融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于此,本文将对中职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进行探讨,仅为相关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一、中职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一)实现教育目标
非技能学科相较于技能学科而言,应试作用较弱,所以致使我国中职院校在课程规划过程中思政课程占比严重不合理,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实现全面发展,尤其是德育素质教育方面,因此,为在有限的课程时效能进行高质量、高浓度德育教育,可以在思政课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职院校轻德育教学现状,还有利于完善、优化学生知识体系、扩宽学生认知思维、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致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德育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职思政课教学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二)满足中职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中职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德育、重技能轻人文现象严重。在众多技能型专业理论课中,德育教育课程占有比例过低,并且经常出现其他科目抢占德育教育课程情况,致使德育教育处于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皆不重视地位。基于这种现实情况,利用思政课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德育教育比例,满足中职教育发展需要。
(三)提高思政课程建设水平
中职思政教学与核心价值观内容结合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1+1>2的教学成果,同时,还可以提高思政课程建设水平,优化目前德育素质教育边缘化现状。
二、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与解决对策
(一)现状
1.学生配合度不高
中职院校学生主体年龄阶段大致为18岁左右,根据群体特征主要分为:中考失利学生、中学成绩不理想学生、专注学习一门技能学生等,而中职学校虽然课业压力比普通高校低,但也有严格的考试要求,所以,要想通过考试获取相关技能资格证书,中职学生也需要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因此,在这种学习压力下,具有上述特征的中职学生会对思政这类课程产生“对付”心理,配合度较差。
此外,中职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德育教育具有较大影响。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师的管教与苛责往往会加剧学生叛逆行为,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抵触心理和反抗意识;同时,社会对中职学生群体有着较为明显的漠视,致使中职学生经常会产生强烈的自卑自厌等情绪,从而在学习生活中一旦遭遇挫折就会轻易放弃、一蹶不振;而一些学生性格过于内向敏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障碍;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生活目标与人生理想,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等,这些心理问题将会直接导致思政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效率过低。
2.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首先,中职院校学生对德育教育有着较为严重的偏见与误解,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对思政教育抱有不同程度的漠视和轻视,严重降低了德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其次,由于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逐年扩招,致使原本只能上中职院校的学生有了考入大专院校学习的机会,从而导致中职院校生源严重流失,致使部分中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因此,为增加生源,学校要求教师进行招生,并将教师薪资绩效与招生任务挂钩,从而在无形中加剧了中职院校德育教师的工作压力,造成部分教师以完成学校的招生指标为主,进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在日常思政课程教学中,也容易忽视教学成果考察,导致思政教学任务完成效果过于敷衍,致使学生无法得到高质量德育教育,长此以往对学生健全人格与思想品质的培养百害而无一利。
此外,相较于高等院校而言中职院校对就职教师学历要求较低,尤其对于德育教师的学历要求更是“得过且过”,这就导致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执教能力不能满足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要求,面对德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教师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对策
1.优化德育教育体系
现阶段我国的中职院校急需提升德育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德育教育体系的建设步伐。校方应当吃透新课改核心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视作教学工作中的重点环节,建立科学完善的中职院校德育教育体系,积极优化思想品德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理念,鼓励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手段上的突破与创新。在课堂设置上,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最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应注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到思政教学实践活动中,确保学生既能接收到各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能形成高尚的品德,从而达到中职学生“德”与“智”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一方面,中职院校应当加大德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学校的教师参加校内校外的专业讲座、培训与进修,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培训不断扩充德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际教学能力,优化教师的结构、提升学校德育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为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创造良好的师资基础。
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生的德育教学中来。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思想情况,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制定个性化德育教学手段,通过生动的教学互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饱含正能量的价值观。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创造性的、多元化的德育教学手段,力求将思想品德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点与社会热点事件结合起来,通过鲜活生动的生活实例向学生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涵义。
三、中职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合建议
(一)革新教学模式
中职思政教育模式应该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而创新,创建一种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教育模式,如互动式教学模式。具有互动特性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增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沟通交流次数,便于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透。中职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而互动式教学模式特有的问题探究互动方法是有效推动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首先需要全面化掌握教材内容,并深挖思政教材中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然后通过问题探究互动与学生一起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如,中职思政课堂上教师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念教育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下面图片,并思考问题“与图片相关的法律有哪些,如果没有这些法法律的存在会发生什么?”
有的学生说“有环境保护法,如果没有环保法,生态会到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会非常严重”还有的同学说“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该法律可以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还有一部分学生说“有人身保护法,可以保护国民不遭到他人恶意伤害”。教师需要对学生表达的观念进行评价和一定程度的肯定,充分认可他们的法治思维,但对于错误的观念需要格外注意,对这类学生思想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和矫正。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都很有表达欲望,也非常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程。
(二)离开传统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
离开传统课堂,换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增加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欲望,深入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思政教育讲座是中职院校不曾尝试过的新型教育方式,因此,对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的有效措施。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时,要尽量使讲座内容符合当前学生思维认知,同时,讲座主题要多元化应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讲座,进而提高讲座参与率,使学生通过讲座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讲座的主体方向,应该是积极正能量的主旋律方向,进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三观和道德素养。并且需要对讲座进行规范管理,尽可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制度化。
例如,将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列入中职思政教育实践课程,进而定期为学生开展讲座活动。学校需要将思政教育讲座面向学生普及推广开来,并制定合理且严谨地参与考核机制,要求学生在定期开展的讲座活动中必须参与两次以上的讲座活动。同时,需要安排思政教师对讲座现场进行管理,安排学生签到,确保学生全程参与讲座活动,避免学生走形式化主义,防止学生进行签到后不听课,而直接离场现象的发生。一旦发现有学生在签到后没有全程跟随讲师上课,则需要对该同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并要求犯错同学进行国旗下检讨,对屡教不改学生实行记过惩罚。进而通过思政教育讲座制度化措施,有效提高中职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三)多媒体教学
中职思政教师在传统授课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口述和板书的形式对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这种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师授课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无法真正理解,这种情况也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学内容不清晰。因此,应采用互联网加持下的多媒体教学,并且目前多媒体设备已经在我国各院校得到广泛普及与应用,所以可以通过教室多媒体教学功能进行思政课堂上的核心较直观内容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化知识内容,将较为哲学的话语通过较为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为学生展示更加形象化和立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进而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学习热情,提升思政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思政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和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优良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中职教育过程中的必修课程,拥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道德素质养成功能,基于此,中职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合,是新时期中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