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主题探究的高中历史部编教材重构 ——以“改革开放”为例

基于主题探究的高中历史部编教材重构 ——以“改革开放”为例

作 者:陈 勇 (广州市增城区仙村中学,广东 511300)

 

 
附记:本文系“十三五”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历史解释的高中历史主题式探究教学实践研究”(2020YQJK04段成段成果。
 
摘   要:高中历史部编新教材正逐步在全国启用。通史体例的新教材内容在时空线索上比较清晰,但是主题内涵需要挖掘。因此,有必要探索一条有效凝练新教材内容主题的途径。通过主题探究对新教材进行内容重构的尝试,有利于丰富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也为解决新教材内容过多课时有限的教学矛盾提供一个解决的方式。
关键词:主题探究;高中历史;教材重构
部编新教材必修内容与现在一纲多本的旧教材专题史不同,采用的是通史体例。旧教材的专题史模式更有利于教学主题的提炼,但是有别于初中教材的通史体例,不利于初高中衔接,且相对忽视了时空观念,导致部分学生历史时空混乱,不利于培养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通史体例的新教材必修很好地衔接了初高中历史,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历史时空观。但是,通史体例教材紧紧围绕时空线索,难以像专题史一样呈现主题。因此,在启用新教材后教学主题的提炼将是一个一线教师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要么照本宣科地按时间顺序枯燥叙述和解释教材内容;要么加强研究,凝练适当的教学主题,形成情境和问题,构建以核心问题或核心内容为中心的历史解释。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一目了然。另外,部编教材内容较多,线索较散,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感到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这也要求我们在不舍去教材核心内容和不违背教材逻辑的情况下抓住核心内容重新整合教材使之适应我们教学时间有限难以面面俱到这一实际情况。因此,部编新教材启用后主题探究式教学将是一线教师们上好高中历史课的重要途径。下面就以“改革开放”这一核心内容为例尝试用主题探究的方式重构教材。
一、分析教材凝练主题重构教材内容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部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的标题。这一标题涵盖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即1978年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这些内容分散在第28、29两课中。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主要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史实为中心内容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历程;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主要史实涉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理论、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因此,从内容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逐渐完善,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经济、外交方面的成就,深刻的影响了1978年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新时期”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基于对教材内容的这些分析,本单元我们的主题无疑要围绕“改革开放”来凝练。主题不妨定为“从迷茫到自信的改革开放之路”。迷茫既是改革开放时的背景,也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摸着石子过河”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状态;而自信则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在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逐步完善的民主法制和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上建立起来的。
通过教材分析,单元的主题确定为“从迷茫到自信的改革开放之路”后我们即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本单元共六个子目,大致可以归到改革开放的背景、历程和成就三个方面。其中“伟大的历史转折”为背景;“改革开放进程”为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成就。教材重构后主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三个层次:一是路在何方(改革开放的背景)——挫折迷茫中何去何从;二是路在脚下(改革开放的历程)——摸索前行中逐步深入;三是路在心中(改革开放的成就)——辉煌成就中坚定自信。
二、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探究教材内容
明确了主题后,围绕主题创设情境呈现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探究是教材基于主题重构后能否有效进行教学实践的关键。下面就以“从迷茫到自信的改革开放之路”这一主题教学为例做具体说明。
(一)主题教学导入
情境材料:
今天,你是否相信40多年前会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一家三口挤在一张床上,床对面拴着山羊;90岁的老人因为没有衣服穿一冬天都睡在床上;病在床上的人,饭后不让洗碗,为的是饿极时闻一闻碗里的香味。这是一个记者1978年在沂蒙山一个普通村庄的见闻。
1978年,农村人口为8.032亿,全国有4000万户农民的粮食只能吃半年,约有2亿人每天挣的现金不超过2角,有2.716亿人每天挣1.64角,有1.9亿人每天挣约0.14角,有1.2亿人每人每天挣0.11角,穷困窘迫之况当不难想象。
——摘编自李锦《改革开放前农村有多穷?》
设问:如果你生活在当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能实现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答渴望温饱或生活富足等,如果不改变难以改善穷困窘迫之况。说明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新的发展方向,必须改革否则没有出路,以便导出“改革开放”这一教学主题,并再顺势过渡到改革开放的背景。
(二)主题教学内容
环节一:路在何方(改革开放的背景)——挫折迷茫中何去何从
材料情境:
材料一:1958年全国粮食产量2亿吨, 1978年才达到3亿吨,农村有近两亿人口口粮不足。1957年到1978年,全国职工工资几乎没涨过。生活消费品匮乏,多数需凭票购买。
——摘编自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1978年广东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77.4元,香港新界农民收入已达1.3万港元。离香港最近的宝安县(深圳的前身),从1951年封锁边境到1980年建特区前,外逃香港青壮年约7万人,成为当时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三: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设问探究:根据材料指出出现“逃港”现象的原因。我们要怎么办才能阻止“逃港”的出现?当时能办到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期的经济困难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是“逃港”的主要原因。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解决温饱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逃港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难以马上开始。尽管我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上遇到了挫折,但是文革后“左倾思想”并未马上纠正,需要解放思想才能开启改革开放之路。进而引出教材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内容和对“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批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和政治上进行全面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挫折和迷茫中找到了新的方向,开启了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环节二:路在脚下(改革开放的历程)——摸索前行中逐步深入
材料四:改革三论
摸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陈云
不争论: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
猫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
合作探究:结合教材中“改革开放进程”的内容举例说明“三论”在改革开放历程中是如何体现的。
设计意图:呈现改革“三论”,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改革开放初期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改革开放设计蓝图,改革开放是摸索前行中逐步深入的。引导学生将改革开放的历程置于“三论”之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各项举措何以发生。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是摸着石子过河,也是在“不争论”的前提下得以继续实践和推广;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更是“不争论”、“猫论”的体现;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开放过程更是对“摸论”的阐释。因此,以“三论”为基础设计探究整合“改革开放进程”这一内容即简洁又逻辑清晰,能有效地调和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环节三:路在心中(改革开放的成就)——辉煌成就中坚定自信播放人民日报新媒体视频:《150秒,浓缩中国改革开放40年》(视频内容主要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外交、科技、文体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GDP排位的动态变化。)设问: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内容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直观展示改革开放在政治、经济、科技、文体等方面的成就,既回顾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又全方位地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按照政治、经济、思想的维度宏观概括改革开放的成就。可以系统地将教材中“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成就”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的内容归入政治、外交中;将科技、教育、文化、国防等内容置于经济建设成就综合国力提升之下;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归于改革开放的理论成就,同时明确它们也是改革开放继续前行的理论指导。视频中动态呈现的中国GDP变化是引导学生从GDP的整体排位趋势快速上升,特殊时间节点排位下降的变化趋势中认识到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选择,进而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过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给了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只有自信地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改革开放才会成功,才能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同时,回顾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确回应了导入中改革开放以前人民渴望更好生活的愿望要如何达成这一设疑,明确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要坚定自信地走下去,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用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你们(学生们)作为新一代建设者有理由对我们的道路和制度充满自信。
(三)主题结论
通过前面的主题探究最终使学生明确在改革开放中逐步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从人类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来的道路,具有独创性。它既不是“再版”也不是“翻版”,而是一个“原版”。它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经验。这一主题结论应当说符合本单元“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的课标要求,并有所升华。
三、小结
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不难发现基于主题探究的高中历史部编教材重构是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围绕一定主题,横向编选教材中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的重新整合。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探究教学为基本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主题内容的学习,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重构的关键在于高中历史部编教材的内容和主题探究式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主题立意要为教材的核心内容服务,从核心内容出发凝练教学主题才不会偏离教学的重点;二是主题情境材料的选择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展开才能在课堂中达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进而开展有效的主题教学。这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提升和总结经验,才能使教材内容在主题探究下重构后既有形式又有内涵。
 
参考文献
[1]於以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把握内容主旨的基本途径与方法[J].历史教学问题, 2012(4).
[2]刘波.高中历史新课程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4(19).
[3]马凤妍.“三旧一新”背景下高中历史主题教学定位探究——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外贸政策的调整”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