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探讨
作 者:叶小华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舥艚第二小学,浙江 325802)
大
中
小
摘 要: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通过美术学科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有助于学生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品味的提升, 能够使学生对美的感知力迁移到他们的生活和其他学习中去。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和精神素质,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发,探索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教学;审美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美术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学生对美术学习无外在压力,要使美术教学能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离开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理解高深的知识,学生就会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进而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 学生在各年龄段都有集中的兴趣点, 有易于接受掌握最想学会的知识技能,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兴趣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例如在《喜怒哀乐》一课中,可以找几位学生上台表演不同的表情,台下的学生负责猜测他们表情所体现的心理活动, 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的表情表演,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可能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传授审美知识,完善学生的审美认知结构
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审美知识的传授, 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 张大均教授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审美认知是个体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核心成分。一切审美信息都是由审美认知进行加工和处理, 审美认知是一切审美活动的信息加工基础, 没有审美认知的作用,就没有个体的审美活动。美术学科知识理论有深有浅,技法难易不一,在教学时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知识的难度与深度要合理,在讲解时还可以穿插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 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线条、色彩、构图、大小等美术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并能创作出美的作品, 不断完善学生的审美认知结构。
三、鉴赏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识辨力
美术具有可视形象性的特点, 决定了美术学科教学不能脱离形象性,离开客观世界,学生便不可能获得直观形象的审美感知。 九年义务教育具有“欣赏.评述”这一模块,在鉴赏课上,教师要让学生自由发表对作品的评价, 通过创造美的可视形象引起学生视觉的美感体验,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提高学生对美的辨别力。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既要面向古代, 让学生了解古代主要的经典作品; 也要面向现代,让学生了解美术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学生能对多元化的艺术有理解和包容的精神, 对于那些良莠不齐、未经历史筛选的作品,要培养学生自己应有的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 美术教学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这是开拓学生艺术视野、感受历史美术成就、增长鲜活的美术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水平的欣赏教学活动,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例如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辉煌、 兵马俑的壮美、唐宋绘画立于世界之林的高峰等等,教师对其动情的赞美便是爱国主义教育, 会自然而然的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转变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达不到美术教育的真正目标,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体验大自然的美,现实性的教学环境与学生生活情境联系更为紧密, 在情感上对学生更具有亲和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我们也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媒介,如幻灯片、录像、影视光盘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美的认知和感受。 例如在上“剪窗花”课,教师可以将民间过春节人们剪窗花、贴窗花等情境录下,在课上播放,用以加深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识,调动学生的情感。 通过欣赏一幅幅剪纸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开展评价,形成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导者杜威提出了经验主义——儿童中心论, 使我们认识到要有尊重儿童的想法,尊重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与想法。人人都有审美的偏爱, 教师不能以自己个人的审美取向制约学生的审美取向, 要让学生充分分析各种艺术形式的美感特点。小学美术课无法通过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给予及时反馈,从而了解学生的审美发展水平。评价时要坚持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 不仅要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必要时还需要学生参与自评、互评,甚至包括家长参与评价等开放的多种形式评价,通过多方面的评价,使学生对作品得到充分的理解,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六、结论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把审美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的全过程。小学美术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传授审美知识,完善学生的审美认知结构;多鉴赏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识辨力;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转变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开展评价,形成学生的审美价值观等六个方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沙梦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提升核心素养[J].启迪与智慧(中),2021-05-15
[2]高上双,基于情感教育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05-14
[3]潘丽霞,浅谈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情景教学”[J].考试周刊,2021-0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