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诵经典 养正气——浅谈经典诗文对小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探索
作 者:李彩霞
大
中
小
摘 要: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引导小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仁义道德规范显得尤为关键。笔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从营造书香营造育人环境、开展活动修养身心,打造经典小语课堂等三方面阐述,揭示经典诗文在进行党史国史教育的大环境下,对于小学生道德情操意义。 关键词:经典诗文;诵读 ;道德情操
经典诗文是我们中华文化一课璀璨明珠,内容博大精深,形式迥然各异,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诵读经典诗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润泽学生心灵,为孩子们成长提供了精神支柱。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引导小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仁义道德规范显得尤为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一、潜移默化,环境育人
(一) 学校努力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播撒经典文化的种子,让浓郁的经典文化气息洒落在校园环境的每一处角落:学校还把京剧面谱等元素与沙井盖融合,死气沉沉的一块水泥板顿发生机;学校创建“书法长廊”“幸福源文化小广场”“论语堂”,都是焕发出传统文化的活力,让学生在校园里随时可以领略到圣贤的智慧与道德,让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
(二)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在墙上张贴修身格言,在黑板上专门开辟“每日一学”专栏,或几句格言,或一首古诗,或小古文等,从而营造浓厚的诵读化氛围。
(三)落实经典诵读课时。每班每周经典诵读课程。每周一到周五的早读时间上诵读课,主要依托《中华素读范本》,带领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利用课前、早读或午读零散时间,化整为零,带领孩子背诵经典诗文;每周五书香广播时光,语文老师轮流带领全校进行古诗文的诵读,或吟诵,或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孩子们乐哉悠哉地诵读了蒙学经典、四书及《古文观止》选篇等经典。“润物细无声”,每天孩子们在沐浴在经典诗文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接受经典洗礼。同时,我们学校还积极取得家长配合,让孩子人手一本经典,保证诵读有效开展。
二、寓教于乐,活动修身
(一)为更好创设经典国学育人环境
学校年举办国学展演活动,每个班把孩子平时积累的经典诗文,进行艺术的重组和排练,把诗文吟诵与舞台艺术、舞蹈与情景剧表演等形式相合,经典诗文的精髓在学生的演绎下栩栩如生,这样的活动,不仅挖掘学生的潜能,还有利于推动经典诗文诵读的开展。
(二)以班级为单位
组织学生举行“诵经典,学圣贤”读书故事会、漂流日记展评、“经典永流传”古诗词吟诵大赛等。为每个学生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展示机会。我们还开展摘抄经典好词好句,我们“不比聪明比勤奋”,在日常中,不断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三)主题活动,落实传统美德
学校每月都会有一个活动主题,结合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全面实施美德教育。三月份是学雷锋月,我们借此开展了“三月春风融融暖,雷锋精神代代传”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走上社会,参与公益助残体验;大队部举行义卖活动等;三八妇女节,我为妈妈尽孝心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倡导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价值观,用真诚行动报答老师、感恩家长,走上社会参与义工活动,用真诚回馈社会,做新时代 “雷锋式”的好少年。
当清明节到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清明节教育活动: “我会讲英雄故事”的故事会;“如何传承红色基因习”诗歌朗诵会等。大队辅导员带领学生到东湖公园英雄山祭拜英烈,仪式上,少先队员向烈士们敬献鲜花和花圈、集体鞠躬默哀以表哀思;通过了解英雄故事,队员们更懂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立志用心学习以报英烈。
除此,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网上祭奠”活动。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课,组织四至六年级学生 “网上祭英烈”让他们对“文明祭祀”有了亲身感受;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学校就发动家长一起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把健康文明、环保平安的祭扫新风仪式传递给每个家庭家庭中。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更好结合传统节日,让学生走进历史,了解传统节日的历与内涵,感悟不同节日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涵。如,端午节,可以让孩子走进屈原,了解屈原,增强学生爱国热情,从而明白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的含义。国庆节是普天同庆的好日子,可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发展历史,以史为镜,激励自己,立志为中华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鸿鹄大志。
(四)润物无声,学科修身
语文教学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各单元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融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诗文,让经典文化渗透在课堂中。
语文教材中渗透着很多中华传统美德的因素。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在教学《金色鱼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坎坷,感悟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调,进而引出毛泽东同志的名诗《七律长征》,引导学生通过吟诵边想象,从中体会习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的真含义。
同时,我们可以构建有效的主题诵读教学模式。通过与教材相关古诗词等为基点,可以让学生搜集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收集同类主题的作品等。例如学习完叶圣陶《荷花》,为了更好体会荷花高洁,我们可以诵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进一步感受“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之志;在学习《我不能失信》,可以学习《曾子杀彘》,《论语》中关于诚信的篇章,让学生更好理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道理。
我们要合理地处理教材,大胆整合教材,恰当运用教学策略。语文教学中可开展经典诗文与语文相结合的拓展学习还开展了许多具有班级特色的读书活动:诗配画、古诗文思维导图、制作古诗文书签、读古诗,画诗景、漂流日记等,激发学生经典诗文及创作的激情。通过这些举措,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具有传统美德的文化气息的内容,祖国五千年璀璨的传统文化,通过蕴含着道德文化精神的语文课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提高道德修养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带领学生诵读经典,让孩子在经典中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诵读《大学》时,我们晓得独善其身,明白修身治国的重要性。诵读《天下大同》时,我们感受到“美美与共”的理想画面;诵读《孟子》,我们感受到孟子睿智外,我们还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当这些文字烂熟于心时,它就会指导我们行为,从而培养孩子正气。
除此,还可以爱其他学科渗透经典,让传统的道德修养在各科开花。如美术教学中以红色印记因为主题,在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春风化雨般”让学生收到爱国文明和谐的道德修养教育;音乐教学渗透古诗文的配乐吟唱或舞蹈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诵读经典诗文,让学生接受传统道德规范的滋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树立伟大的理想,把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为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学习。诵经典,养浩然正气,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中华书局2011
[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中国共产党新民网http://cpc.people.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