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及有效性
作 者:冯婉露
(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侨香学校,广东 深圳 518000)
大
中
小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推动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教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必须将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同初中学生学情相结合,通过理论研究及实践验证,制定适当的合作学习策略,才能有效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其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被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而历史学科时间跨度长、事件数量多、领域广、内涵深刻,故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运用须充分考虑历史学科特殊性,并基于初中学生的学情开展,才能充分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构建生生互动为基本特征的课堂形态,并开启师生有效互动的新模式。因而对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及有效性研究,对达成初中历史课堂目标,实现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有促进作用,极具现实意义。
一、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内涵及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把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组,设置学习任务和目标,通过有效分工、互相之间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具有角色多元化、任务多样性、合作目标性等特点。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体验、感知被凸显。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则体现为在系统梳理中外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历史课程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采用主题形式选择适合学生发展必须的养料配置,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能充分适应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
首次,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由教师主导课堂,对固定历史事件进行讲授的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小组学习合作通过设置任务和主题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法获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性大大增强。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合作意识,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历史学科通过任务设置,配合任务评价,要求小组成员制定计划,合理分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组内及时沟通,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远远超过个人,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都会得到培养。
再次,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个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独立思考,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可以互相模仿、互相学习,缩短探索学习方法的时间,最终确定属于个人的学习路线。为获得良好的任务评价,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自律性、效率感、主动性也会增强,这些都有益于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有益于初中历史课堂新教学方式的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倾向于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师课前需充分解构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与历史学科素养相关联,进而通过任务设计、主题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学习。课后需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任务进行评价,颠覆了传统教学中相对单一的评价体系,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对比传统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虽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因各种原因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历史教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如果对教材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未作充分研究,不能在恰当的地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会导致小组任务设置无法帮助实现课程目标;对任务的设置流于表面,提出的任务或问题没有讨论价值或缺少挑战性,无法触动学生产生深入思考的能力,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课堂死气沉沉;任务设置笼统,讨论缺少思维阶梯,学生抓住问题后不明所以,随意讨论,出现课堂乱哄哄,讨论变成毫无实质内容和意义的应付局面。
(二)历史课堂学生合作缺乏有效性
由于不同学生在性格、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小组在分组过程中未考虑到学生差异,则容易造成小组之间强组愈强,弱组失声,小组内部个别优生充分展示,其余学生低头不语的情形;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上未能细化明确具体目标,任由学生组内解决,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分工,进而导致差生无事可做,优生独挑大梁局面的出现;在课堂组织过程中,对小组合作的规则和纪律未作明确规定,小组活动时学生杂乱无章,纪律得不到保证,遇到特殊情况时各行其是,严重影响课堂效果。这些都是导致历史课堂小组合作无法有效展开的原因。
(三)缺少及时合理的评价体系
相较于传统历史教学单一的评价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多样,但不少历史教师只注重教学过程,忽视评价环节,对评价方式缺少研究,导致评价环节变成简单地走过场;评价不及时,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无法及时落实学科目标;评价不成体系,重视整体,忽略个体,时段单一,缺少对学生长时间学习效果评价的关注。归根结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来自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与学生学情结合研究的欠缺。
三、小组合作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策略
(一)合理分组、优化组合、营造氛围,培养意识
根据班级的人数及课堂实际需要进行科学分组,把握两个基本原则,小组间人数和实力的相对均衡,这样有益于小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在学生配置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长、能力进行合理配置。营造民主、平等氛围,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如我的历史课堂通常6—7人一组,打乱班级座位,实现组内优中差各占两人,组内成员性格特长各异,以实现组织、搜集资料、总结、发言各有分工,在整体分组下照顾个体特殊性。通过小组自行制定组名、口号,在课堂小组合作章程下制定组内公约、定期举行小组课余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小组成员凝聚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小组氛围,激发小组之间的积极竞争意识。
(二)制定目标、精确问题、明确任务、合理分工
在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在制定目标时须把握三个层次,即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学科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设置问题时,须在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对问题设置细化,在系统性下包含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能充分引领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渴望,同时能使各层次学生有所启发。如在七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复习中,在制定目标时,依据三个层次制定了掌握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重要事件和特点。学会梳理史实和分析总结民族之间交往的规律,了解多元一体民族观形成,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三大目标,在设置问题时,通过表格梳理民族关系,材料设置不同层次问题推进民族规律总结,最后通过元朝大一统下民族治理,联系当下,升华至多元一体民族观。确保课堂整体逻辑思路明晰,问题任务设置层次化,学生做到全员参与,有所启发。
(三)多种形式、合作交流、科学评价、及时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下,教学方式应多元化,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学上不再采用讲授为主或单一的问答形式,而应将基于教材和史料的游戏设计、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方式用于教学,通过导学案、校本资料等,围绕课程任务补充教材内容;科学评价,积分制是评价系统化和长期化的有效手段,积分评价周期可按周、月、学期进行,评价内容可分为课堂常规、课堂任务、课后作业,评价对象可分为小组、个人,可在积分体系下穿插特色评价,对学期中间特色活动开展给予单项评价。如对七下《宋代经济发展》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两课进行整合,通过设计主题活动“大宋旅行指南”,通过体验美食、瓦子和大相国寺、参加诗词颁奖典礼等活动,体验农业、手工业、商业和都市生活,及由此衍生出的市民文化,最后以“交子”为奖励手段,换取物质或精神奖励,形式多样,评价新颖,充分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实践须在明确其内涵的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以确保学科目标实现。教师作为设计者,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合理分组;充分备课,设计系统性目标、任务和多样活动,合理分工;善始善终,重视各个环节评价。只有在各个环节研究和精心准备,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在历史课堂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罗榕.小组合作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2020(07):192
[2]苏玲玲.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20(14):276
[3]杨晓宁.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