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血脉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血脉

作 者:范卫平 (中山市小榄中学〈中山市外国语学校〉,广东 中山 528415)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然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我校创办于1740年,是目前广东省小语种门类最多、教学实力最强的中学之一。如何在学校,尤其是在多语种、跨文化的外国语学校中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洋装穿上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用人才,尤显重要。

多年来,我校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理念、课程建设、师生活动、育人环境等方方面面,并发挥“中山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验学校”的辐射示范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理念领航,制度保航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发展的成效甚至成败。我校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并用制度来保驾护航。
校训是一所学校精神的灵魂,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也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我校将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融入到“晓远志、览天下”的校训之中,意在激励每一位小榄中学(以下简称榄中)学子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争做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校训以“晓(小)”“览(榄)”为谐音,意在提醒榄中学子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小榄——我的家乡、中国——我的祖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校将中华传统文化习得的质量纳
入学生学业评价。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品行好、身体好、学业好、才艺好等“四好”学子为目标,聚焦“中国心、民族情”的内化,构建了五个维度10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凡是我校学生,必须达到10方面的基本要求才能毕业。一是品行,必须达到《小榄中学学生日常行为基本规范》的要求;二是文化,参加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至少要合格,有大学可上;三是体育,在每天男生2000米、女生1600米跑操的基础上至少掌握1项民族体育基本技能;四是音乐,在识谱的基础上至少掌握一门民乐;五是美育,一手字、一幅国画要过关。
二、课程主航,课堂启航
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颁布前,我校就已全面开设国学课、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师培训课程,融入学生学科课堂、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综合实践以及校园文体活动。
开发“晓远志,览天下”的德育课程。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扣“培养世界眼光、家国情怀、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开发了“五立”德育课程。一是立命,即开展生命教育,教育每一名学子首先要善待生命,养成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讲求生命的质量,追求生命长度、宽度和厚度。二是立魂,即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学生中国心、民族魂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家国情怀。三是立德,即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是立行,即开展养成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基本的行为规则。五是立品,即进行人生规划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思想、有品行的趣味主义者。
建构学科渗透课程。中学课程中所有学科都包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数学教材中的秦九韶算法、杨辉三角等,体育教材中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和流传在民间的体育活动,日语教材中日文的来源等。我校组织教师针对学科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二次开发,编写了《小榄中学学科教材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点汇编》及《小榄中学在学科教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育人指导意见》,指导各学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开设校本课程。把中华古典诗词以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二十四史和中国传统民间技艺纳入校本课程,引进课堂和社团活动。如音乐课,既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民歌民俗、民族器乐、民族舞蹈等内容,也在第二课堂开设古诗词鉴赏、经典歌曲欣赏、粤曲、粤剧、民乐等模块。
三、活动拓航,环境润航
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我校不仅重视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而且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广泛开展活动育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亲自体验的过程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浸润学子心田,从而达到让学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教育目的。
实施传统文化振兴工程。每学年定期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节、菊花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社团展示节、民歌民乐欣赏晚会、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大赛、智力趣味运动会、中秋游园会、中华美食节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普及。如每年11月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节,项目涵盖中华书法、篆刻、绘画、剪纸、插花、陶艺、戏曲、民乐民歌、武术套路表演、中国象棋、围棋、毽球等,活动有千人书法大赛、千人绘画大赛、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展、校园民歌民乐大赛、班际插花比赛等,通过系列比赛、展演活动,让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教化力得以充分发挥,既活跃了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又传承、内化了中华传统文化。
举办专题传统文化研学旅行与社会实践。专题传统文化研学旅行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内向课外延伸和拓展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更加直观、动态的形式,体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爱国情怀。我校和旅行社、博物馆、纪念馆等合作,精心设计、共同开发了以“江山如此多娇”为主题的人文山水系列和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红色之旅系列等多条中华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路线和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孙中山故居、古氏宗祠——五珠江纵队司令部活动旧址、小榄民俗博物馆等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或社会实践。如带领学生到陕西,既可到华山,领略“华山天下险”的自然之美;又可到黄帝陵拜谒,知道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也可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深入地了解秦始皇、秦朝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先进的科技;还可到革命圣地延安,接受延安精神再教育。 
营造传统文化的润泽氛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深刻揭示了环境的重要性。我校深刻认识到这一教育规律,注重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让校园处处充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功能。墙为人说话,物为人传情,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块大石上镌刻的“榄中人”“外校人”,它是榄中(中山外校)师生的身份意识和爱校教育的名片;分列校道两旁的 “多元发展,人人成才”和“感恩”石,不仅诠释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榄中人的素养情怀,而且展示着榄中(中山外校)师生对于教育真谛的执着追求;漫步诗歌长廊,与古代文化名人为伴,徜徉在古典诗词的海洋中;穿过樟树林,迈步台阶,名人名言、警句佳话让人耳濡目染;楼宇连廊上的古今名人雕塑,为共和国诞生浴血奋战的将军,不仅美化校园,更是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精神;室外宣传橱窗,展示的板报,教室内的学习园地,也都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地。
四、组织护航,家校助航
完善的组织是战略实施的保证。我校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组,明晰了党团学工妇、德育、后勤、学科组等每一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明确了每一位老师的使命与担当。如德育处具体负责“五立”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中国心、民族情的培育等,教学处负责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组织,校团委具体负责中华传统文化进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等,各学科组挖掘、整合课程资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点,各科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是人生启蒙的地方,也是终生的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单靠学校孤军奋战,需要家庭密切配合。我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家庭教育、家长学校的工作计划、总结、常规培训、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聚焦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勤俭文化开展专题培训,帮助家长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风,切实增进家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与此同时,我们将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和评价办法对家长进行解读和宣传,并把学生在家表现交给家长评价。家校同心,其利断金,我校以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的方式,形成教育的合力。
此外,我校还发挥中山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验学校、广东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协会会员校,以及珠三角外国语学校联盟会长校、香港基智学校姊妹校等众多平台的作用,内引外联,汲取兄弟学校有益的做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提升师生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