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幼儿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的探索研究

幼儿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的探索研究

作 者:田永艳 张丽丽 (山东省荣成市观海路幼儿园,山东 荣成 264300)

 摘   要:在当今的教育届,相对来讲幼儿教育是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由于幼儿处在人生中的身体发育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协调能力的培养更是幼儿教师及家长关注的重中之重。幼儿运动协调能力能够促进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培养、帮助幼儿形成较强的感知能力、敏捷性与观察能力。基于此,本文对提高幼儿运动协调能力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相关的教育从业者启发新的思路。

关键词:幼儿;运动协调能力;探索
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协调能力将会影响到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但良好的幼儿协调能力的培养并非是简单的事情,这是一项需要教师、家长共同努力的系统性工程。我国对于幼儿协调能力培养的探索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与探索。相关的教育从业者应当不断地健全、完善相应地教育理论,探索更多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对幼儿运动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得幼儿未来的身心发展更加健康。
一、运动协调能力相关概述
(一)什么是运动协调能力
从定义上来讲,运动协调能力指的是在进行某项运动时,身体器官能够有组织地、协调地做出正确、规范的动作的能力。人体的运动是很多肌肉协同合作的结果。具体来讲,整个过程可以这样描述:首先感觉器官受到外界的刺激,由此引发神经兴奋,大脑的相应中枢将这种兴奋传导到身体的协同肌和拮抗肌,使得各个部分的肌肉协同合作,顺利地完成相应的指定动作。
(二)运动协调能力有哪些特征
通常来讲,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具有四个特征,即:应变性、合理性、准确性与及时性,这些特点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他们既能够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又能够以其他的方式出现。以幼儿的四项动作协调能力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方面能够改善幼儿的运动分析器官和生理机能,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幼儿丰富他们的运动经验,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种运动技能。
二、促进幼儿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合理地设计幼儿体育游戏
幼儿处在人生的萌芽时期,他们的状态是懵懂的,因此对于幼儿的教育不能是书面的说教形式,应当采用他们更加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方式。近年来,幼儿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幼儿教师们深谙此理,随之有一种以体育活动为基础的新兴游戏类型应势而生 ,业内称之为“体育游戏”。“体育游戏”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行为动作与相应运动技能,其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一直以来深受幼儿们的喜爱,因此亦能在应用的过程中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身体素养。
科学、合理地设计幼儿的体育游戏,能够在满足幼儿需要的同时切实地提高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幼儿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时应当关注以下内容:一方面,选择适合发展幼儿运动协调能力的项目。以平衡木这项运动来讲,其能够在提高幼儿平衡力的同时能够帮助幼儿变得更加勇敢;以拍皮球这项运动而言,其能够通过有节奏地拍打皮球来训练幼儿的协调性,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当教师设计完相应的体育游戏项目以后,可以引导幼儿有秩序地参与进来,并要求幼儿遵守事先制定好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家长和幼儿老师应当发挥好自己的榜样作用,对幼儿进行科学地引导,在使得幼儿通过体育游戏的获得快乐的同时掌握游戏的规则。
(二)提高游戏情境的趣味性
在幼儿接触体育游戏的初期,我们不应该提出过多的规则性要求,这将对他们的自由探索起到消极的限制作用。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游戏进行轻松愉快的自我探索,调动幼儿的运动机能。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将游戏的目标贯穿于特设的情境之中,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情境来调动幼儿的兴致。
举个例子:幼儿教师可以设计一种名为“打怪兽”的游戏,具体内容是让幼儿练习近距离地把球投入各个指定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便是一个个指定的“怪兽”,球投中目标,即是打中了怪兽,反之则未打中。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臂力量,实现幼儿身体协调性的极大提高;继续以球类游戏为例,幼儿教师还可以创设“老鼠进洞啦”的游戏情境,指导幼儿根据指令来向规定的方向滚动皮球,在每个皮球上贴上老鼠贴纸,增强该游戏情境的趣味性,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提高幼儿的手腕力量以及手眼协调能力,切实地培养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此外,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入比赛的形式,使得幼儿们在竞争中玩耍,以游戏的形式发展幼儿的运动协调性,在积累游戏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地调动幼儿对各类游戏的兴趣。
(三)在幼儿园内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在幼儿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某些游戏或活动以锻炼其运动协调能力时,时常会发现部分幼儿存在胆小、不自信等性格缺陷,最直观的表现便是他们动作僵硬,甚至不敢轻易尝试新的游戏形式,特别是当其他小朋友对此围观或嘲笑时,胆小的幼儿的动作会更加不协调,甚至因此失去参与游戏的自信,不敢继续参与教师组织的其他游戏,这将对发展其自身协调能力起到非常严重的阻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一旦发现在游戏的过程中有幼儿出现动作不协调、扭捏、害羞甚至僵硬的表现时,幼儿教师应当及时地对孩子进行鼓励与科学的动作指导,不能让孩子产生“我不行”、“我不敢”、“我做不好”等类似的心理状态,帮助幼儿重新树立自信心,并且引导其他幼儿一起关心、鼓励不自信的幼儿,当幼儿动作有所改善后,教师应当对其给予充足的肯定,强化幼儿的自信,使得幼儿愿意参与各项活动,促进其发展自身的运动协调能力;其次,当幼儿教师发现幼儿在校时具有害羞、胆小、缺乏自信等情况时,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并且对家长的教育方式给予科学的指导,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三、结束语
良好的身体素养是我们追求任何梦想的重要前提条件,人民的身体素质也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关键基石。幼儿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科学恰当的体育游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锻炼其身体控制力,增强幼儿的行动灵敏度与身体的柔韧性,切实地提高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为幼儿未来的身体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我国幼儿的全面性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苗元元.体育游戏活动对促进幼儿体质的实验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11.
[2]王峰. 学前教育中身体活动的形式和协调能力发展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7.
[3] 崔亚楠. 幼儿啦啦操对4-6岁幼儿协调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