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非“双一流”财经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非“双一流”财经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作 者:王小霞 王军生 温佳惠 (西安财经大学 710100)

 *本文系2019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非“双一流”财经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19BZ042)

 
摘   要:在“双一流”的背景下,非“双一流”财经高校应该把握时机,明确专业目标,加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建设,冲击到“双一流”行列当中去。非“双一流”财经高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优势学科不突出、师资队伍少、科研成果落后以及实践教学有待创新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特色办学、制定政策吸纳人才以及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高端人才等措施。对于非“双一流”财经高校来说,现阶段的重点就是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学科来带动其他学科,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学创新;学科互补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建议》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系列内容,“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评价体系和治理体系都将发生一系列改变。
教育强则国家强,高校的教育实力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一流的高校建设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的重要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双一流”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决策,其意义在于:建设出适应我国从大国到强国地位相称的国际一流水平高校[1]。我国不但是要使得个别的大学成为世界一流水平,更要通过建设发展使得我国成为世界学术交流中心。“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等院校冲击国际顶尖水平的高校以及学科专业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015年8月18日,中央领导小组会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对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纷纷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为国家政府和社会不断输送财经类专业尖端人才的源头则是我国的财经类高校。从目前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名来看,世界一流大学通常是综合类大学或者是以自然学科为主的大学[2]。由于财经高校学科体系狭小,发展规模受限,所以综合实力很难达到“双一流”的水平。在“双一流”的高校排名中,财经类高校仅有5所,其中包括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而且这5所高校均为原“211工程”高校。同时在“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排名100强”以及“中国双一流大学排名100强”中我们可以看到,财经类高校入选的非常少,并且都排在靠后的位置。这就说明目前我国财经类专业高校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提升综合实力。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建设的核心,是实现高等院校稳步上升的重要保障。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突出非“双一流”高校的“一流专业”显得尤为重要,非“双一流”财经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加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建设,冲击到“双一流”行列当中去[3]。
二、非“双一流”财经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高等教育是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环节,也可以说高校培养的人才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和未来。高校的教育必须要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个方面研究。硬件设施就包括学校的教学设施完善程度,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前提,先进的教学设备可以让师生都能以一种轻松和谐的方式接受知识。软件设施则包括师资团队的水平,课堂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对学生的授课是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教师的水平也就直接影响到学生所能接受到的知识面的深浅程度。除了以上所说的两点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外,高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尤其是对于非“双一流”高校来说,更加需要通过建设和发展特色专业、一流专业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为冲击到“双一流”行列做准备。通过对各个高校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的结论对高校的学科布局、发展方向的调整与改革是非常有利的,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发展[3]。近几年,财经类专业是众多考生中非常心仪的专业,发展的前景也是非常可观的。这就更加要求财经类高校要不断地发展,使自身变得优秀,从而培养出优秀的行业内尖端人才。
三、非“双一流”财经高校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学科、专业不突出
高校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是其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指标,生源的质量、人才的培养以及资金的流入都需要这些来进行支撑。行业外对于非“双一流”高校的评判标准就是看该所高校是否有突出的优势学科、专业。同时冲击“双一流”行列的第一步就是高校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是否比较突出。近年来,财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学科建设不断深入,高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重点学科、专业不突出是双“非一流”财经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师资队伍不够庞大
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是高校重要的办学资源,从某个角度看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师资团队的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所高校的实力。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相较于“双一流”高校,非“双一流”高校的师资队伍明显匮乏。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各高校入选的两院院士,非“双一流”高校只有11位。无论是什么学科、什么专业都应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参加行业内顶尖的学术论坛、出国交流学习等等,但是深造需要资源、资金的支持,非“双一流”高校在这一点上还是相对落后的。
(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不理想
学科建设实现高校的发展,学科建设的载体是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高校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情况[3]。不管是从社科基金项目的质量和项目数量看,还是从项目完成的程度看,社科基金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作用,基金论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国家社科基金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其立项课题研究成果对学科和发展起着导向和引领作用。所以一所高校的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该所高校的科研实力。在2019年国家公布的364个重大社科基金立项名单中,非“双一流”财经高校仅有13个,所占名额还不到4%,这就说明普通财经类高校在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4]。
(四)高校缺少与企业之间的实践交流
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实现校企联合,共同发展,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企业普遍认为,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对企业的业务活动太陌生,独立工作及实际操作能力弱,适应期太长,甚至很难适应。因此企业宁愿使用有实践经验但未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人员以满足急需,而不接受大学毕业生。这就体现出了现在的财经类大学生缺乏实践,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技能。这是由于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最终是要为解决实际事务服务的这一点。
(五)教学方法保守,实践教学有待创新
实践教学是财经类高校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4]。对各行各业来说,创新永远是一个从古至今都值得人们去思考的话题,财经类高校也不例外,甚至于对财经类专业来说,创新更为重要。由于财经类专业自身的属性就是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我们所学的专业都是要和社会、和市场对接。在财经类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实践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新兴话题了,而是发展了很多年,并且有利一定的成就。但是,如果想让财经类高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就需要我们在实践教学上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教学创新之路。
四、如何建设非“双一流”财经高校“一流专业”
(一)结合地方特色建设“一流专业”
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一流专业”对提高高校的知名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特色就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存在,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一种优势。因此,一般来说,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那些能够反映出高校地方特色的专业,并通过建设发展来扩大这种特色的优势,使这些特色专业成为“一流专业”。许多非“双一流”财经类高校在本地区都具有一定影响力,所以高校应该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建设“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例如在陕西地区知名的非“双一流”财经高校西安财经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该所高校成功改名并且升为一本高校。陕西是秦商文化的发源地,西安财经大学依次为依据创办了关于秦商文化的一系列建设发展,比如开办的秦商文化大讲堂,这很好的体现了特色办学这一理念。
(二)引入一流人才,扩大师资队伍
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师资力量是提高财经类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保障。各大高校应该针对教学的薄弱环节,积极提出各种有效的改善措施,加大财经类专业的师资力量扩建。学校可以制定一些机制政策来吸引更多的人才,比如奖励机制、住房补贴机制、学习津贴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等。首先,由于财经类高校的学科性质比较局限,所以导致在课题申请以及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非常少,特别是非“双一流”财经高校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学校要建立奖励机制来激励教师,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其次,由于当今市场的房屋限购政策,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都为购买住房所苦恼,高校可以通过住房补贴等政策来缓解教师的购房压力。然后,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多参加行业内顶尖学术论坛会议,学习先进的行业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范畴,必要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最后,高校可以建立考核评价制度,让教师有危机意识,更好地其位谋其职。
(三)培养高端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
建设“一流专业”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能够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和生产能力,适应市场所需。我们知道,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生产出符合大众所需的产品,而学校要发展,同样也需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近几年的就业中,可以看出企业对财经类人才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步提升。但是,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对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远没有达到企业所需的程度[5]。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性是非常强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校内外联合办学,高校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让学生提早的适应市场发展,了解行业前景。除了在专业上适应市场需求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各方面同步发展,在人格上也要适应社会,因为学生一直处于被学校保护的状态中,遇到事情不能很好的灵活处理,提早的适应市场、适应社会会让他们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四)加强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只有当专业与专业结合起来,他们之间形成一个交叉互补的体系,这才能使得每个专业都发挥到极致。我们在研究很多经济学问题的时候就会涉及到统计学模型,同时统计学也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我们学到的知识就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的,那么也就需要和其他学科、专业进行结合,这就体现了专业互补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加强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就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将联系程度最为密切的相关专业课程加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中。还可以进行举办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会议,这是最能体现专业之间互补的,通过交流前沿的学术潮流来进行学术创新。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创新项目的申请,把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五)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
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创新,这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从古至今都在讨论的话题。实践教学创新是高校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所谓“学其所用,用其所学”就是说,我们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合理地运用在实践中,才算是有用的知识。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点呢,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已经发展了数年,现如今需要做的就是对实践教学的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有进步。增强实践教学意识,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学、教研活动中的一项艰苦任务。财经类专业最重要的就是实操,与实际相结合,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趋势。当代的大学生一直过的是学生生活,对社会了解非常少,少量的社会实践时间是很难满足能力培养需要的。因此要以强制性的手段来要求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来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5]。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将其的作用发挥出来。
五、总结
总之,非“双一流”财经高校,在现阶段的重点就是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学科来带动其他学科,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从目前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来看,世界一流大学通常是综合类大学或是以自然学科为主的大学,财经类高校的排名是非常靠后的,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学科体系的局限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下,发展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是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所以非“双一流”财经高校,应该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着重建设“一流专业”,提高学校学科优质率,使学校在学科建设后整体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提高核心竞争力,成功加入到“双一流”的队伍中。
参考文献
[1]邬智,赵矩明,王德林.对当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2010(05):54-58.
[2]马国焘,张伟强.财经类高校优势学科比较研究[J].高教学刊,2018(03):187-190.
[3]高健.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价值工程,2014,33(06):211-212.
[4]张沁.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7):73-74.
[5]周新建.财经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基于内涵式的发展理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3):105-108.(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
王小霞、工作单位:西安财经大学、行政职务:学部主任、专业技术职称: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王军生、工作单位:西安财经大学、行政职务:经济学院院长、专业技术职称:教授、研究生导师;温佳惠,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