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课程思政”融入服装制作工艺 (实训)示范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课程思政”融入服装制作工艺 (实训)示范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作 者:拜云莹1 唐 鑫2 (1.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310018 2.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843100 )

 课题来源: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摘   要:本文从高职打造“课程思政”融入服装制作工艺示范课程建设实践现状入手,通过对试点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进行实践研究,总结提炼出系统化的《服装制作与工艺(实训)》的思政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构建本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并将实践经验进一步归纳和提炼,形成可推而广之的具有普遍型的成果研究,旨在发展高职“课程思政”教育,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
关键词: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实践
一、“课程思政”融入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向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构筑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新优势,中国服装产业必须要继承挖掘民族文化、传统技艺的精髓,培育中国民族服装品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服装制作工艺》实训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强的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课程体现了高职服装专业对艺术性和技术性的要求,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作用,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融入服装制作工艺(实训)示范课程建设:完成课堂思政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制度框架,在充分实践基础上,构建起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机制,确保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入结合。
二、“课程思政”融入课程的创新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中融入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融入《服装制作与工艺(实训)》的思政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构建本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重点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等教育。并将实践经验进一步归纳和提炼,形成可推广的具有普遍型的成果研究,在本校乃至自治区高职院校进行推广。思想教育目标具体达到以下目标:
在课程中树立高度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从中国制造服装到服装智造融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学习,让学生关注服装新工艺、新技术、新面料的发展,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终生学习、勇于创新的理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融合美育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注重营造审美体验和审美沟通过程;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和团结协作能力,使其具有敬业精神、精益求精、勤俭节约的品质。
(二)在教学体系中融入思政要素
本课程教学实施实行教、学、做、评一体化,始终贯彻“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指导思想。体现在:
1.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各环节
课程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案例及当今服装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等元素,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上趋于保守,教学内容上囿于教材,教学实践上流于形式等问题,通过实践育人与课程思政活力的融合,促使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教学方式的亲和力、针对性相统一,充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例如:在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点:如工匠精神、民族服装与服饰、民族传统技艺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并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例如:在理论环节实践教学活动中,融入服装专业思政元素:如中国织造、中国智造、中国服饰元素、崛起的国货品牌等在世界时装圈的影响力等相关内容引导,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提升学生民族自信。例如:在实践环节中,整合现代教学资源,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进行共享、分析、选取优秀案例,把刺绣、传统手工艺等优秀的民族工艺做为优质的思政课程教学资源,融入相对应的实训项目,丰富本课程教学资源库,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陶冶情操提升民族自豪感。
2.始终贯彻“德育为先”规划和设计课程内容结构
围绕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以工匠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抓手,首先重新规划和设计课程内容结构。其次,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最后,突出思政教育内涵,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
(1)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在服装制作工艺发展中,受服装发展史影响,服装制作工艺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案例选取都是基于西式服装款式展开,课程结构一般以制作裙、裤、衬衫、西装等典型服饰为模块构建。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中国元素频频登上国际时装舞台,结合当前国际时装业的流行趋势,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中国传统服装知识的讲解,增加旗袍、汉服等彰显中国特色的服装制作工艺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专业学习热情。
(2)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和充实
对课程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与经济全球化下的服装设计语言、惯例、方法等为主线,首先展现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服饰文化及发展,强调中国服饰元素和技艺进入新时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使学生了解、认识和研究服装制作的传统工艺,使服饰的民族化和西式工艺相融合,为世界服饰文化建设做出中国贡献、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中国方案。其次使学生掌握中华民族近现代西学东渐背景下融入“国际礼制”的国家服饰制度的建设和改革,通过了解非遗手工制作技艺,以及近现代旗袍、中山装案例,在技术与作品展示环节强调中国元素的运用,结合高端市场、面料、工艺技术,探索“中国化”制作技艺的路径。最后要求学生懂得合理运用款式、面料和板型的现代技术手段和传统工艺,培养中国自主设计和开发服装国际品牌的工匠精神。
3.融合美育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课程在教学形式上通过欣赏和品味传统服饰的韵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达到以美启智的效果,使学生充分理解服装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体,在具有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包含着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在教学方式上注重营造审美体验和审美沟通过程,设计活泼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将纺织类非物质文化技艺和传承人引入服装制作工艺课堂教育,让学生从实践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通过对不同刺绣、缝制等传统工艺的了解,寻找制作技艺与发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不是简单的“缝制”,还包括丰富的服饰工艺、服饰材料等信息。
(三)在课程项目中融入思政要素
以项目一服装制作工具为例,思政要素融入通过引入典型服装款式案例,特别是中国传统民族技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服装制作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制作服装所用的各类工具,掌握有关工具的使用方法、特点及其功能,提高学生对服装行业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服装行业专门人才。以项目二手缝与熨烫工艺为例,思政要素融入让学生了解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纺织服装制作工艺特点与优势。再使学生对手缝工艺从基本掌握到熟练掌握,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树立专注、耐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以项目三缝纫基础为例,思政融入使学生掌握基础技工技术,并能熟练地使用缝纫机,在课堂里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缝纫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制作特征、文化内涵以及传统服饰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国潮复兴之后通过服装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服饰审美和职业道德。以项目四、女装裁剪与制作为例,思政融入使学生掌握女装的缝制方法及制作技术,掌握女装的技术质量标准,了解国家标准,穿插中国元素在时装中的设计应用,使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五个认同”。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三、结语
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融入服装制作工艺(实训)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各环节,始终贯彻“德育为先”规划和设计课程内容结构,融合美育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完成课堂思政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制度框架,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思政”融入提升了学生对服装制作工艺(实训)示范课程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专业素养等,教学理念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结合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战略,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大国工匠为抓手,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爱国主义情操。
参考文献
[1]杨柳.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 中外鞋业, 2020.10
[2] 李凤艳;王建坤;张淑洁;赵立环;周宝明,纺纱系列课程思政教育共性元素的凝练与实践,纺织服装教育,2021.01
[3] 胥筝筝,“服装史”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 纺织服装教育,2020.01
作者简介
1.拜云莹,1968.7,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纺织服装设计;
2.唐鑫,1993.9,男,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惠州学院本科学士,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