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技工院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
作 者:胡志军
(安徽宿州技师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大
中
小
摘 要:我国制造业在快速转型与发展的新时期,数控加工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应用。在此背景下,技工院校均在积极开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但该专业开设的效果如何,是否能够为当代企业培养出实际所需的专业型人才,大多取决于该专业的建设策略。基于此,本文就技工院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展开了细致性探究。 关键词:技工院校;数控技术;专业应用;建设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持续深化改革,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大技工院校都在高度重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例如,缺乏专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为此,在加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当中,要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人才市场的需求,针对本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来制定有针对性的高效建设策略。
一、技工院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期间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生产与教学之间存在矛盾
现阶段,虽然多数技工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也逐步进入了运行的良性阶段,但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生产与教习的矛盾,且该矛盾较为突出[1]。为此,如何构建校外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行机制,已经成为技工院校在建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尤为主要的一个发展问题。且应该依旧当建设重点放在校企合作运行模式与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完善方面。
(二)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在建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技工院校就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合理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此来有效提高的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同时,技工院校也要继续聘请本行业或者是企业的技术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且也可以通过“结对子”的方式来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
(三)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在当前背景下,虽然技工院校都建立起了教学评价机制,但仍旧不够完善,而校内外的教学资源的整合效果也不理想,有待进一步的整合。为此,技工院校就要结合当前的教育环境与自身实际发展水平来对现有的专业课程标准与教学标准进行优化与创新,加大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对原有的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实施持续的深化改革。
二、 技工院校建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技工院校要安排与组织专业教师对当前市场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来明确符合本专业建设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2]。其次,技工院校要聘请数名在数控技术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专家,与我国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数控专业优秀教师来共同组成专业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数控专业校企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在此基础上,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主要切入点,根据我国的职业能力要求,结合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来明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当前的人才培养方向。同时,技工院校也要虚心听取与借鉴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结合学校当前的发展现状,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指“校内工学结合、校外顶岗实习”。
(二)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技工院校要参照数控专业示范校的相关建设要求,构建“四对接”课程体系。详细来讲就是要实现专业定位与企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的对接、人才规格与用人需求的对接、课程组织与技能成长的对接,并在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五段式”改革,具体是指“讲解、设计、示范、实训、评价”。与此同时,也要其他方面踊跃大胆的尝试,例如对学生实施分层、分组教学;对项目式一体化、高效课堂以及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此来实现教学方式的阶段性改革。
(三)构建一体化模块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要想构建数控专业一体化模块课程体系,增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就要将职业岗位能力当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核心,并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3]。同时,根据核心岗位对于职业能力的要求,技工院校要定期邀请相关企业的专业参与到基于企业岗位典型工作流程的整个开发过程的去昂中,并且要要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体化模块课程体系。另外,技工院校要结合企业对岗位的实际需求,构建一体化模块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以操作能力、职业素质、检验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能力、专业基础以及能力拓展等课程,并通过递进式的方式来对课程实施进一步的开发,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充分的培养,进而形成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标准。
(四)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结合数控专业示范校的有关建设要求,技工院校要制定系统的数控应用技术专业的考试标准,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也要结合实际,对现有的资产管理制度与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进一步的完善,并对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进行创新与改进。
(五)构建特色的专业评价与学生评价模式
在专家委员会的正确指导下,技工院校要结合企业的调研结果与走访情况,针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构建合理的专业评价模式与学生评价模式,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4]。其中,专业评价模式要建立在以岗位能力与核心的基础上,学生评价模式要建立在以能力为核心的基础上。在具体实践中,要认真推行“三层次”评价模式,具体就是指对学校、企业与家长进行评价,以此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评价与学生评价模式。与此同时,技工院校要根据《基础知识评价表》,结合《学习评价表》以及《专业知识评价表》,完善专业知识评价指标,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与知识体系。
(六)深化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技工院校要想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就要在日常教学与经营管理中,全面渗透与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持续深化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力度[5]。以大理技师学院为例,其在建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过程中,参照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要求,结合工业兴州的发展思路,主动牵头组建了“大理州加工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并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扩充,其成员单位还包括其他14所学校,例如大理高级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在深化校校联合与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可以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大理技师学院对以往的调研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初步确定了要在校企共建的基础上,制定“冠名班”模式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且也云南华溪数控与武汉华中数控企业正式签订了关于校企合作的协议,并且一起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了针对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七)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新阶段,技工院校要想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就要先明确制定出规范可行的《数控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并与多家数控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6]。同样以大理技师学院为例,其不仅与云南华溪数控以及武汉华中数控等5家企业搭建起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同时也制定出了《数控专业校内基地管理制度(试行)》,并且在校内建设了4处车间,将其作为校内实训基地,这不仅对车间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了进一步的完善,对原有的车间布局进行了更优的规划,同时也明确划分出了工作区与教学区,可以有效实现教学与工作过程的全程对接。另外,为了有效保障该校校内学生树立完成校内实训任务,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与实习保障,专门购置了7台数控车床,4台加工中心,以便对当前的车间规模进行扩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与数控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
结束语
在建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时,由于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就不可完全照搬或者是借鉴某一成熟院校的建设经验,而是应该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结合本校自身的发展情况来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进行有效的建设,以便更好的突出本专业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卜祥华.微课在技工院校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0,(12):275-276.
[2] 廖礼鹏,彭锦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33):184-188.
[3] 王娟.翻转课堂下的数控专业实训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数字化用户,2019,25(26):291-292.
[4] 杨光生.虚拟仿真技术在技工院校数控加工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2,(19):62-62,147.
[5] 梁品鑫.技工院校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以数控加工专业为例[J].职业,2019,(17):85-86.
[6]陈国勇.信息化教学在技工院校数控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1):192-193.
作者简介
胡志军,出生年月:1977年7月,性别:男,籍贯:安徽省五河县,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数控技术 职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