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用“生活”引领品德与社会课

用“生活”引领品德与社会课

作 者:车雪华 (山东省平度市田庄镇田庄小学 266721)

[摘   要] 《品德与社会》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并能够反映儿童生活。教师要用生活素材来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体验,促进道德内化和课堂有效教学。教师还应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让授课内容符合课程改革的回归生活,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新理念。本文就此对“生活”引领《品德与社会》课进行分析。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引领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就是儿童生活。因此,教学形式要关注学生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交互。用生活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和良好品德形成。总体而言,学生现实生活会影响到自我的社会性发展和良好品德形成。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并激发学生创新,进行合作探究。
1.利用生活实际,明确教学目标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严格准备和设计每一堂课。在教材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明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涉及面很广,包括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和过程方法,但大多内容并不具体,操作性较差。一些教材内容的描述和学生生活实际并不相关。小学生获取资料途径也很少。故此,教师要利用实际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了解教材内容。比如在山美版四年级下册第九课“天堑变通途”课程中,情感态度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运输方式和交通路线,了解运输方式和交通路线依存的意义;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要了解运输方式的变化的利与弊,学会搜集、获取和整理资料;在行为习惯上,要积极组织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交通和生活,形成开放视野的思考问题习惯。在过程方法方面,教师要将相关的交通生活资料和新闻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系统化知识。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加深知识点的记忆。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利用学生身边事实施教学,这样具有可操作性。教学时,学生调查身边事物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课堂热情也比较高。教师认真的引导,学生会对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2.利用生活实际,构建情境教学
山美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十一课“走进商场”,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理财知识,了解商品购物中选购商品的常识,参与生活体验成为理智、文明的小顾客。学生对购物商场比较熟悉,也乐于进行购物。但购物中的价廉物美、物有所值等常识很少关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出示相关的商场区域图片,并分发商场中的促销商品介绍单。用音频设备再现生活中的购物场景。学生会置身于热闹的社会氛围中。随后,教师可用装饰精美的纸条当作商品。并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部分学生当导购员,部分学生当顾客。如果“导购员”回答不正确或不令大家满意,就把“导购员”免职,由自选的助手承担“导购员”的任务。哪位导购员回答的问题多,坚持的时间长,则获得优秀“导购员”的称号。教师在学生身临其境时教会学生认清商品标识,了解精打细算和辨牌子等购物常识。生活情境的创建,学生会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有了更多的想象思维和拓展能力,由此达到了教学的预设目标。
3.利用生活实际,组织有效教学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良好品德形成,是源于他们体验、认识和感悟生活的经验。通过生活实际,组织有效性教学特别重要。在组织有效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严密的设计。比如山美版四年级下册的第八课时“说了就要做”,首先要做好教学准备,收集一些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经典事例。并让学生将课本中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完成制定好的调查问卷,了解周围人对诚信的看法。教师利用媒体相关报道,向学生展示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再由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事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设身处地的想象,自己会在事例中怎么去做。教师可列出学生的讨论话题:“人们在丢失了诚信的同时,也会失去什么呢?”随后再引导出孔子的言论“人无信不立”和曾子杀猪的故事。
学生的道德情感容易受到周围事情的左右,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许多失去诚信的真实事例,学生们会对此感到疑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清诚信的重要性,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在相关事例中必须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而是让学生在真实、本色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得出自己的道德结论。教师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认识道德品质,这是学生心理发展阶段较为适合的教学方式。
4.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学不能仅仅限制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向课堂外进行拓展。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学生既要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启发,获得能力培养。也要拓展到课外领域的学习上。《品德与社会》课是教导学生,激发学生创新和合作探究意识,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所学的知识科目。因此,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的布置一些偏向生活化的作业。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既是科学课程,也是艺术课程。教师要积累生活知识素材,重视课堂教学实践。认真规划好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体验到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内涵,将现实生活带入《品德与社会》教材之内。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性,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生活实际,明确教学目标、创建生活情境、组织有效教学、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只有这样,才能将生活话题引入《品德与社会》课中,实现高效和精彩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林清铃.回归生活,创设开放而又有生命力的课堂——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学习:下,2012,(10).
[2]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
[3]李福金.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J].新课程:小学,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