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好课多“磨”,反思则得之

好课多“磨”,反思则得之

作 者:张玉蓉 (深圳市沙井中学,广东 518000)

 杨绛先生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想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课堂,一节好课,需要不断的反思、研究、推敲与打磨,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018年,“赣渝沪深”四地语文学科建设优秀课例观摩与研讨活动在江西上饶举行,会议特邀宝安区三位老师进行课例展示,我执教《老王》一课。接到邀请函,我的内心异常忐忑,《老王》是作者杨绛1984年3月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虽写凡人小事,情节结构也不复杂,读起来似乎了无障碍,但作者的情感却触及心灵,耐人寻味。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里领会其深厚意蕴,并学习阅读此类回忆性散文的规律和方法,我开始了苦乐相伴的磨课历程。
一磨:细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   
第一次备课,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主要事件,结合时代背景,感知人物形象。2、细读文本,抓住关键句段,了解杨绛散文语言特点。3、揣磨文章含义,领悟并学习作者深刻的自省意识与责任担当精神。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有一定依据的。
《老王》这篇文章部编本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小人物”的故事为主题,通过学习小人物身上的优秀品格,从而引导学生向善、求美。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有个误区,文题为“老王”,那么,整篇文章的学习便围绕“老王”展开,通过学习“老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待“我们”一家人的所作所为,体现老王“知恩图报、纯朴善良”的个性品质,既而拓展到关爱弱势群体,培养爱的心的主题上来。然而,通过理论学习,我知道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是偏离的,甚至是错误的。
现代文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王荣生教授曾提出两个非常简明实用的标准:一是学生需求,二是文本体式。体式,是指文本的个性特征,对一篇课文而言,就是其负载阅读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价值。《老王》是一篇散文,散文是真实的人和事的抒写,不联系具体的人和事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重在表达“我之心”,如果离开了作者,便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的最大魅力是与作者对话,还原生活和人性的本色,抒发作者独特的个人情思。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支撑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透过老王这个特定对象,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初见一个人”、“再现一段回忆“、”领悟一段心路“三个环节,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我自认为教学设计深刻精致,由表及里,应该可以令学生沉醉于课堂,实现鱼鹰掠过水面,快速精巧地擒获猎物的幸福与满足。然而初次上完这节课,我的情绪却跌入了谷底,关于人物信息提取以及事件概括归纳环节,推进相对顺利。但是在理解作者情感的问题上,就显得艰难了。我从文章第8段的肖像描写切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它的惊人之处,特珠的写作笔法及作用。意在使学生领会,作者的文笔冷峻残酷,不带情感,以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和夸张性的比喻描绘老王病入膏肓的惨状,令人毛骨悚然惊心动魄,而这背后流露的正是作者当时内心的震惊与害怕,为后文作者的自省与愧怍埋下伏笔。
然而这样的挖掘过于深入或有失偏颇,当学生面对我的问题一脸茫然时,我知道,这不是理解作者情感的最佳切入点,或者我给学生的学习支架远远不够,课堂到不了我想要的远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节好课的最低标准,然而仅仅是“最低”标准,要想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融合,老师的心中不仅要怀揣着对文本丰厚的解读,更要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情。
二磨:深入理解,搭建学习支架
通过前一节课的尝试,我明白了: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老师心中有文本,有思考,有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方法,有步骤,有支架,课堂的学习才能够互动有效地展开。
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有它的共性,就是把文本当作语言训练的主要凭借,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字蕴含的深意。在接下来的磨课过程中,我时刻关注着阅读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所写的关键词句,通过品析、体验、补白等多种方法,深入理解人物形象,解读“我”与老王之间的情感错位。通过分析文中的主要事件,追问情感,窥探人物内心世界,从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画出人物失衡的关系图;
对于《老王》这一课,解读关键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重点更是难点,作者对老王尽可能地关心与帮助,深怀悲悯之情,却又为何在晚年仍念念不忘,久久愧怍? 要让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老王》这篇文章不仅是人物的颂歌,更是作者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这中间还要铺路搭桥,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我在课堂学习的第二个环节“再现一段回忆“中链接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一文中的片段,反映“文革背景”,意在让学生了解,在当时那个人人自危的情况下,老王坚持善良与正义的一份难能可贵,以及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鸡蛋和香油可谓贵重珍品,更体现老王对作者一家的尊重与亲近。时代背景的适时介绍,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作好了铺垫。
紧接着,在上次课碰壁的地方我再次深入备课,引入名家的解读文字,让学生对杨绛散文语言有一个了解与接受的过程,石莉在《杨绛散文集<杂写与杂忆>荐读》一文中说:“为写出人间真正的心灵和声音,杨绛以真言绘生活原色。七彩的生活还原七彩,无光的生活显其黯淡。杨绛心平气和地静观默察,言真语实地叙述描摹。”通过这一理解支架的搭建,学生对杨绛散文的语言艺术有了初步认识,渐渐领悟作者冷静甚至冷酷的白描背后的良苦用心,作者将现实再现笔端,正是拷问灵魂以及抽打读者的心[1]。
在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情感的同时,我引入一份助读材料,屠格涅夫的《乞丐》, 通过对这篇小文的讨论,学生真正认识到:有些时候,精神上的关怀是远远超过物质的。是因为悲悯而悲悯,还是因为懂得而悲悯。学生渐渐沉入文本,领悟作者情感。
七年级学生情感、意志、性格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文本理应发挥熏陶感染与示范引领作用,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感。最后部分,我再用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中的一句话“每个人如果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身上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学习自省精神与责任担当意识。
三磨:关注语用,设计教学活动  
再一次备课、上课,似乎达到了我的预期,然而整节课给我的感觉,是老师在拖着学生走,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理解的“教“给学生。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单一,师生互动只在一问一答之间,这又让我反思。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老师从一个主讲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变化是课堂的调味剂”。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好比厨师,也应该多样化,一只鸡,可以煎炒、红烧,还可以炖一碗浓浓的鸡汤,多样化的做法可以满足味蕾的需求。课堂教学活动如果一成不变,那么学生易产生倦怠,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语用,顾名思义,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学生阅读《老王》必须抓住这一类散文的特点,通过读一篇而获得读一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再次备课,我想,创设学习情境、运用多样化的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一个圆形,从一个起点出发带着疑问和思考,最后再回到这个原点,带着收获与感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用杨绛先生的“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这句话导入和收束。并以严歌苓《芳华》中“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感受善良。”;毕淑敏的“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等扣人心弦的句子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
《老王》这篇课文的核心点是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落脚点在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感悟上。学习过程中,我也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保持专注与热情。根据课文信息,形成人物思维导图;自由上台板书;创意绘制人物关系图等等,把黑板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尤其在学习的第三个环节“领悟一段心路”中,我设计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模拟访谈”活动,由老师扮演作者杨绛,让同学们草拟采访问题,直接对话杨绛先生。通过现场访谈,学生领悟作者心路历程,真正懂得“愧怍”的原因,并对散文中的“二我差”有了更加深刻而感性的认识。真实而又精彩的课堂生成,使学生越发热爱语文学习。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打球中学会打球,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抓住主要事件,提炼关键词句,深入内心情感等学法的点拨,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掌握了一些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提升了基本素养。
在打磨中提升,在研究中成长,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学习,教学设计的不断地推翻与思考,使课堂走向理想之境。苦乐相伴,好课多“磨”,磨出对教材的深度把握,磨出学习者的真正需求,磨出专注而热情的高效课堂。这是反思的过程,也是蜕变的过程,愿我们风雨兼程,去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春色曙光。
参考文献
[1]孙绍振. 贴近发现愧怍的自我[J].语文学习,2007(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