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问题导向学习“问育合一”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以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创新驱动发展”复习课为例
作 者:江海平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初级四基中学,广东 528305)
大
中
小
摘 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设真实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设计问题,按“问题生成—探究—解决” ,形成问题系统,独立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自我建构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发展学生公共参与、科学精神、国家认同核心素养, 培养“有思想、有信仰、有尊严、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问题导向;育人;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已经从传统的教学“满堂灌”、“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尝试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但是,这些问题常常由教师牢牢控制着,并没有引起学生主动学习,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是学生“人生课”“理想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补钙”, 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向“灵魂课程”提升?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问题化学习,铸魂育人。
“问题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情境中自主发现,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并主动提出问题,聚焦核心问题,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并相互交流,持续探索追问、设计问题系统,独立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自我建构学习,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学习的有效迁移与能力素养提升。这种学习方式真的有这样的效果吗?笔者以“创新驱动发展”复习课为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实现于问题导向学习课堂教学中的“问育合一”。
二、教学理念与设计
(一)教学思想
本课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课的主题是“创新”,在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整册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创新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与多彩。我国目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本课教师通过创造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采用时政热点素材、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将行动升华成能力,增强学生国家认同,爱我中华。
(二)教学目标
教师从认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解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创新就在我们身边;结合材料说明要创新以及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感受创新对于个人生活、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针对学生的学情,教师在课前制定本班的教学目标:一是根据已学知识自主构建思维导图,提高整合知识的能力,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提高合作和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展示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课前做了收集时政素材,划分学习小组、定好小组长和印好小组合作学习单,准备工作完成后,问题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课正式开始,我们课后整理出了课堂教学的过程。
【时政素材】分组完成:每个小组选取一到两则时政素材,结合科技创新的有关内容,设计一个问题并回答。分组要求,问题表述明确,分值恰当,不能抄袭前面的例题,小组尝试组织答案,小组展示。
第一情景: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5G会对经济、社会,激发新型消费和投资、促进就业创业、解放生产力,还将重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治理,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情景: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FAST将正式向全世界开放,向全球科学家征集观测申请。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第三情景: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王行环、李玉等十人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先进典型。他们中有的舍生忘死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有的扎根扶贫攻坚一线;有的积极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 他们用担当、毅力与责任,书写创新奉献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谛。
第四情景:开放的期间,(2019年广东)【探究三】第三探究小组与班主任一起分析了本班同学目前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准备撰写倡议书,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结合材料,请你提出三个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完成倡议书。
我的学习成果展示答案表
三、教学问题解决实施
(一)激趣导入,注重情感激发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播放视频《2020年创新、科技方面重大成果》,教师要能够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典型的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视觉的震撼,引导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创新的内容,注重情感激发,让学生充分体验,加深认识。
师:看了视频后,有什么感悟?
生: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思维导图,共同梳理知识
课前根据课本及导学案的内容提要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学生代表思维导图,共同梳理知识,回顾旧知识。学生系统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回顾旧知,灵活掌握基础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思维品质,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开发学生提炼、归纳、分析、转化的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放射性思考、问题牵引式的逻辑思考都是大脑的天然“兴奋剂”。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问题导向既要以知识体系为统领,又要指向素养和价值,从而达到育人于有形的效果
(三)任务驱动,增强公共参与
学生根据时政素材,任务驱动,分组完成,每个小组选取一到两则时政素材,结合科技创新的有关内容,设计一个问题并回答,向学生明确要求,问题表述明确,分值恰当,不能抄袭例题,小组尝试组织答案,小组展示。
学生合作探究、深度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共同归纳解题思路,学生代表分享答题思路,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能力、调动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学生在讨论以及倾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中国的崛起,中国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在某些重要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做自信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坚持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无形中就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最美科技工作者思想品质的中华民族精神基因,青少年要内化与心,重视社会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品质。上述设计的逻辑结构如下图:
(四)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学生获得的知识成长、学生活动实践的过程、学生得到的最后收获,对学生开展评价时,注意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的参与活动情况、投入活动态度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教学评价中应注意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良好的氛围能有效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应在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下,为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建立宽松、民主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的热情。
表1 PBL课堂学生参与度评价量表
四、教学问题解决成效分析
新课标指出,要推动问题导向教学,精选话题、优化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中进行。课堂营造开放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愿参与、能参与、会参与,从而让学生在与同伴的讨论、探究,与教师的对话中反思、完善、订正自己的结论,达到育人于自觉的效果。问题导向学习课堂教学中的“问育合一”,最重要的是明确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课堂中央交给学生,更是应该让学生“有话说、能说话、会说话”。
(一)要回归生活“目中有生”,让学生“有话说”
要把学生当成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回归生活, 才能深化学生体验, 内化道德情感,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问题导向式研究性学习”注重设置延伸实践活动, 引领学生回归生活, 践行道德认知, 内化核心素养。在设计本课时,首先考虑到的是学生面临“创新”这样一个大环境,学生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早已耳濡目染,对“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也略有所知,学生在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成为了本设计的事实基点。
(二)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说话”
问题导向式学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 既是科技创新看法分享, 又是创新做法的分享。而如何解决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对事物的认识、判断、推理等高阶思维。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设计的问题导向遵循“5G科技创新改变生活——我国科技的成就——探究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青少年如何落实创新”这样一个认知序列,引导学生经历关注科技创新、分析科技创新、感悟科技创新精神、自觉落实自己的科技创新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以期让学生在层层递进中“渐入佳境”。
(三)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策略,让学生“会说话”
本设计中“科技创新”这一话题,是以真实的情景材料呈现出来的,创设讨论情境-提出疑难问题-交流想法-互助解决疑难-提升道德智慧。如问题导向三:最美科技工作者,他们中有的舍生忘死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有的扎根扶贫攻坚一线;有的积极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请大家通过问题导向学习,分享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品质,感受他们的精神,科技工作者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据此为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弘扬创新精神提出具体建议,与大家分享。这一问题导向学习有引导语,有表达观点的机会,对学生的探究和表达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让学生为科技工作者将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国家手中, 向大国脊梁致敬,增强国家认同。
五、教学反思与建议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话说、能说话、会说话”,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说话”。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表达个性差异,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新认知,但也应该关注学生素养、价值、品格、能力等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讨论时,也会提到一些众生百态和丑陋现象,尖锐敏感的问题,教师不能避开这些棘手问题,而是要学会“引”、善于“导”,立场坚定地鞭挞假丑恶,讴歌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给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之,问题导向不是图“热闹”,“问”是手段,“育”是目的。实现问题导向学习的“问育合一”,需要我们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学生在问题主动探究、思辨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喆琼.问题导向的“三维双轨”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机制建构——基于深度学习的思维课堂探索[J]·《中小学德育》,2020年(11): 第49-53页
[2] 王青杨国富. 议题式教学“议育合一”的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9)
[3] 毛志峰 .问题导向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探索[G].华东师范大学
[3] 李昭焘.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探究[J]. 试题与究,2020(32):139-140.
[4] 徐志山. 初中政治融入时政热点教学:必要性、存在问题与创新策略[J]. 教育观察,2020,9(44):103-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