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时间脉络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以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雕塑作品为例

时间脉络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以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雕塑作品为例

作 者:余浏冰 (深圳市观澜第二中学,广东 518000)

 摘   要:艺术欣赏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形式,正在中小学课堂中悄然兴起,对于艺术欣赏课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来上却众说纷纭,笔者以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为例,探究艺术欣赏课应该是以艺术家为单位,以时间脉络为主线分析和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风格的形成,带学生在系列艺术欣赏课中既能了解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同时清晰艺术作品风格与时间、时代之间的关系,并在欣赏课中学习如何完成艺术欣赏。

关键词:艺术欣赏课;时间脉络;艺术作品风格形成;米开朗琪罗
艺术欣赏又称艺术鉴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不难发现,艺术欣赏一直在初中美术课本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尤其由于近几年艺术在国内的茁壮发展,艺术欣赏逐渐变成一种主流的艺术活动,由具有艺术素质的人为大众普及艺术知识。但是据分析,美术课本里的艺术欣赏作品及课程非常零散,没有给学生一个具体清晰的时间脉络仔细了解一位艺术家,及深入分析该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那么,在艺术欣赏里面,分析某位艺术家作品风格是不是可以考虑以几件典型作品为例,依据该艺术家的创作时间脉络进行解析,让学生了解一个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何不同?下面,我将以米开朗琪罗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谈谈艺术欣赏课中如何将时间脉络与艺术家作品风格相结合,及其艺术家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风格的有何不同。
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是西方艺术史上最具创造性和灵感的艺术家之一,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坚毅精妙是无人能够望其项背的。说他一个人便能代表整个16世纪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并非溢美之词。米开朗基罗先是以雕刻家的身份稳定了自己艺术家的地位。米开朗基罗以人体作为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刚劲有力、气魄宏大,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生气勃勃的人文主义精神。米开朗琪罗雕塑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的线索可以概括为:英雄气概磨难成壮心不已的烈士暮年。早期的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表白,随后的一些作品表现为风格样式的定型,后期的作品仍然是他的心情归宿。
一、成就巨人的第一块奠基石——《哀悼基督》
1500年完成的《哀悼基督》在笔者看来是成就这位巨人的第一块奠基石,在人们眼里这也的确是米开朗基罗早年的成名之作。在1500年米开朗琪罗25岁,该作品被认定是他的早期作品。
《哀悼基督》是米开朗基罗第一件描绘基督献身的作品,有些地方将作品名认为是《哀悼基督》,有些则认为是叫《圣殇》。作品整个意境正如法国学者孟德斯鸠所形容的:“圣母没有痛苦、没有怜悯、没有悔恨、没有眼泪。作者认为圣母洞悉这一伟大的秘密,因而使她能以庄严伟大的心情对待这一死亡的场面。”人们曾指责雕刻家把这位圣母刻画得过于年轻漂亮,米开朗琪罗回答说:“这位母亲本是处女,众所周知,心灵善良可使容貌清秀,而且老天也会为证明她的绝世纯洁而让她青春的润华长驻。救世者则不然,他必须让人看到他身上一切属于凡人之处,体现出他的确遭受过人世间的一切不幸。”这也就同时最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雕刻家将基督作了如此精细入微的表现。他不需要把他概括升华成神,而要让他具有凡人应有的一切。他的面部是如此安详,关节灵活,并不令人感到是具尸体。米开朗基罗通过这组群雕的人物关系,体现出了他非凡的创造性。基督无生命的身体躺在母亲的膝上,圣母将头稍稍倾向死去的儿子,以失去了全部希望的茫然目光注视着他,眼里含着撕裂人心的哀伤。这位圣母形象把15世纪的温柔娇美抛到了身后,她的慈爱平凡使她更加纯洁崇高,同时,它突破了古代空洞的神圣,表达出内心深处蕴涵的无穷悲痛,而这就使雕塑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米开朗琪罗在解剖学上也颇有研究,然而在这组群雕中,米开朗基罗似乎有意想要显现自己在解剖学上的研究,使面容瘦削的基督仍然具有结实的身体,肌肉以及起伏明显的筋腱。作品最开始完成的时候米开朗琪罗并没有想要在作品上署名,但当他听到别人在纷纷议论这组杰出群雕的作者并多认为是米兰的戈伯时,他在一个夜晚举着油灯,在圣母的裙带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1500年处于文艺复兴的早期。从对《哀悼基督》的作品分析及发生在该作品中的一些故事中不难发现,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刚从艺术院校出来的米开朗琪罗既拥有大胆的创作风格,也接受了当时最新的艺术思想,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通过艺术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正统学院的学习让米开朗琪罗对人体肌肉线条结构有清晰明显的认知,所以创作的人物形象饱满而生动。在这个阶段里米开朗琪罗热切的希望在作品里表达他的所学所知,对技法的表现很有野心;对外界的质疑,米开朗琪罗坚持为自己的创作理念进行解释,由此也可以看出,米开朗琪罗的早期作品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米开朗琪罗的早期作品大多以基督教为题材,这也是深受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在这个阶段的米开朗琪罗正对艺术具有满腔热情,没有太多的社会阅历和经验的他在该阶段的创作里仅流露出对艺术的狂热,这种热爱和坚实的艺术基础,过人的艺术天赋使米开朗琪罗在艺术届开始崭露头角。
二、巨人的巅峰之作——《大卫》
《大卫》是米开朗基罗创作于1501年-1504年间的一座著名大理石雕塑。这个时候的米开朗琪罗年近30岁。这座雕塑是佛罗伦萨的圣玛利亚商会向米开朗基罗订购来准备放置在佛罗伦萨广场以纪念一伟大战功的巨型雕塑。本来是想要放在高处的飞伏壁上结果因为成品太过完美,最后改放到了市政广场前。米开朗琪罗充分利用一块4米多高,被粗切遗弃后的巨石。但是他做到了一点都不浪费,以至在大卫的头顶和肩部还可以看到波拉幼奥洛原先粗切的痕迹。米开朗琪罗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凿石时不留余地,一下就要达到最后效果所要求的程度,这种熟练驾驭形体的能力也实为空前绝后。这座巨型雕塑聚集了一切雄强的美感。大卫的头与身体比例不同于年轻人,因为刻画的大卫还属于年轻人,身体不到七个头长,但骨骼和肌肉,特别是手,已经发展成熟,我们可以从这些跌宕起伏中感到青春的力量,在激荡,看到他皮下的血液在流动。稳如泰山的双腿好像立刻就要蹬起,袋中的石子即将投出。大卫的双目饱含着对敌对巨人哥利亚的仇恨和鄙视,同时充满着智谋和必胜的信念。可以这么夸张的说,从古至今,没有一尊表现大卫的雕塑能够有米开朗基罗手下的大卫一样具有如此的英雄气概。米开朗基罗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在艺术上得到充分体现的象征。它赞美人体,讴歌正义和力量。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亦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
这个时期的米开朗琪罗作品延续了早期的风格,依旧是在作品里表达着磅礴的壮志豪情,依旧与世俗常规的表现手法相区别,米开朗琪罗选择描述的是少年迎战的瞬间,在这个瞬间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的是米开朗琪罗自己,斗志激昂。没落的家族,被侵略的家园,被教皇奴役的日子,不被其他人理解甚至被排挤的创作都没能动摇米开朗琪罗对艺术的热情。所有苦难的日子在此时似乎都不能影响米开朗琪罗在这个阶段的狂热创作。因此,该阶段的作品还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热情的激情的,
三、延续盛期的创作——《摩西》
十六世纪初,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向往给自己修建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陵墓,又因米开朗琪罗在为佛罗伦萨广场制作的《大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教皇请来了米开朗琪罗为他主修陵墓。但由于教皇的反复无常,陵墓的施工几起几落,米开朗基罗遭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望。最开始米开朗琪罗的设计除了四十尊雕像之外,还在四壁上用浮雕作为装饰。墓不靠墙,以教皇像为中心,环绕着奴隶像和被束缚的神像,以比喻诗歌、绘画和建筑随着教皇的升天一同失去自由地位。十年之后,米开朗基罗制作了第五次方案。在确定了第二次方案之后,米开朗琪罗为这座陵墓造了座最著名的《摩西》像。摩西的眼睛又大又美,固定着直望着,射出火焰似的光。头发很短,如西斯廷天顶上的人物一样;胡须如浪花般直垂下来,长得要把手去支拂。臂与手像是老人的;血管突得很显明;但他的手,长长的,美丽的,和多那太罗的绝然异样。巨大的双膝似乎与身体其它各部不相调和,是从埃及到巴勒斯坦至处奔波的膝与腿。它们占据全身面积的四分之一。回归雕塑本身,这尊等于真人四倍的巨像,气魄之大足以使人们想见米开朗琪罗当初的惊人计划。米开朗琪罗把摩西视为人间的第一位神,同时也是理想化的教皇形象。他有如钢铁一般结实,具有无坚不摧的威力,头上长着象征神王的羊角,胡须像瀑布一样泻落。米开朗琪罗选取他手握十戒石版,听到人民受到金牛迷惑,误入歧途时的愤怒那一刻,他的头向左上方扬起,怒视闹事的地点,肩和腿的动态使人感到这是他即将站起的一瞬。奇特的服装使他一臂一腿露出,体现出嫉恶如仇的内心。为何米开朗琪罗手下的摩西如此健壮,16世纪的意大利内忧外患,意大利需要英雄,人民需要英雄,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没有英雄,于是米开朗琪罗选择通过圣经,去寻找英雄,歌颂英雄,呼唤现实中的英雄。 
从该作品中可以看到,30而立的米开朗琪罗因为才华杰出而遭受嫉妒,被小人唆使的教皇在这段期间不停的要求米开朗琪罗修筑教堂和陵墓等。不断被否定,创作不断被现实中断让米开朗琪罗开始思考艺术与创作表达之间的关系,他开始在艺术作品里展现当时的政治,他的怀才不遇,他的悲愤,以及他的家乡意大利目前的状况,面临内忧外患,需要被拯救。在40岁时候的米开朗琪罗重新开始创作《摩西》,该作品是米开朗琪罗对现实和对自己的呼喊,既然现实生活中没有英雄,他不能成为英雄,那他就用自己的手创作英雄,呼唤英雄。
四、《晨》、《暮》、《昼》、《夜》——巨人的满腔悲愤
佛罗伦萨巨头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于圣洛伦佐教堂的一座小礼拜堂内,米开朗基罗受邀为这座陵墓制作了几尊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尼摩尔公爵朱利亚诺·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昼》与《夜》和乌尔比诺公爵洛伦佐·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暮》与《晨》,这是脱胎于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征性雕刻。表现昼的是一个未完成的壮年男性人体雕像,他是四座雕像里最强烈的一具。他好像刚刚从睡梦中被惊醒,右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着。米开朗基罗在这座雕像中强调凸起,以肌肉来表现遏制不住的愤怒;作为对比,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米开朗琪罗用大理石这个媒介给人以冰肌玉肤之感,但女人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噩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竭,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两尊像一动一静,一醒一睡,一刚阳一温柔。他们不仅代表着时光的不停流逝,也反映出坎坷不平、充满痛苦和斗争的人生。而《暮》被表现成为一个老年人体,标志着人生的黄昏。他年老下垂但是肌肉却还是充满力量,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反醒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他令人感到的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辉,似乎正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但没有欢乐,只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这四个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正是米开朗基罗心灵深处真实写照。他面对处于动荡之中的意大利现实社会,人文主义的理想破灭了,他的思想开始变得深沉和苦闷,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感伤。这些雕塑作品表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开始创作这几尊著名雕像的时候,米开朗琪罗45岁,步入中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在该阶段已经逐渐进入尾声,经过了多年的抗争,结合米开朗琪罗一生渴望爱情却终生未娶的人生经历,米开朗琪罗在这个阶段的作品展现出不得已的苦闷和悲伤。在这个阶段米开朗琪罗不再在作品中展现他的狂热,技法已经不再是他的第一表达,他在用艺术创作表达自己,因此米开朗琪罗的巅峰之作需要我们去探究和研读的是这个时代的落寞,是米开朗琪罗经历的一切不被理解和苦难,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五、巨人晚期最后的辉煌——《哀悼基督》
在米开朗琪罗生命的后期,选择重新做了一组群雕与早年的群雕题材一样,为《哀悼基督》。在米开朗基罗的暮年,死这个念头总是萦绕在他心头,因为他的长寿,他渐渐地看到身边的人离他而去。所以在他79岁的时候,他仍然选择创造了这座雕塑,意图在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某个教堂,条件则是要在自己死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墓上。这是一组四人组合的群像雕塑:圣母和死去的基督、抹大拉的玛利亚和阿里马瑟的约瑟。四个人或跪蹲或直立,以不同的姿势组成了一个爱与死、悲哀与怜悯、罪孽与宽恕相互交杂的精神统一体。如果对比起早年的那尊《哀悼基督》像来说,雕造的手法极其全部内涵要有更深奥的心理底蕴。这尊《哀悼基督》的构思是大胆的、新颖的:基督的左手贴身垂着,右手伸过抹大拉的玛利亚脑后,那只像《大卫》那座雕塑里边般刚健有力的大手拥抱着这个一度是被认为罪孽深重的女人——“她的许多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如果说,早年的那尊《哀悼基督》在继承传统方面还比较明显的话,这尊像则独树一帜。它是继西斯廷祭坛画《最后的审判》以及巴里纳礼拜堂壁画《圣保罗的改宗》和《圣彼得的蹸刑》的变法之后,代表着米开朗琪罗本人成熟的雕刻风格的重要作品。即使米开朗基罗当时年事已高,79岁,但作品几乎都是他亲手完成的,尤其是基督的躯体和四肢,打磨地的确远不如罗马《哀悼基督》像那么光华崭新。中空的凿纹清晰可辨,与已经挫平的部位相对照。那些明确的交叉线形成的阴影增添了充实的量感,显露出米开朗琪罗雕刻语汇重大变迁的特征:他无视当时追求完整的审美趣味,使雕像表面那些透出力量和深度的凿痕颤动着一股内在的活力。这种有意识的雕刻“未完成感”给后来的罗丹等人以极大的启发。然而后来我们得知,米开朗基罗在这组群像雕塑中,让抱着基督的约瑟带上了自己的形象。这就使整个作品在人心头留下的不再是雄浑博大的气势,而是凄楚悲凉的情调。
总之,依据五个典型时期米开朗琪罗的风格作品解析,不难看出艺术欣赏首先在于把控时代特征,分析时代对于艺术家心境的影响;其次分析作品题材;再通过仔细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创造形式进行解释,得出艺术作品给人的整体感受。而清晰的时间脉络在艺术课堂上能使学生深入了解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及转变原因。我认为艺术课程中应该出现系列欣赏课,因为在系列艺术欣赏课中,学生不仅能从课上了解艺术,更能学习到如何解析艺术作品,不至于出现在广泛介绍艺术家及艺术作品课程后学生们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为教师,要学会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伴随着艺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上地位的逐渐上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将审美情趣的来源教给学生,让他们可以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雅各布。布克哈特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9年7月第一版 2013年1月北京第19次印刷
[2]《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徐庆平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第一版
[3]《巨人心灵的自我关照》 李维琨
[4]《简论米开朗基罗雕塑《大卫》像之美》 黄泽军
[5]《不倦的艺匠——米开朗琪罗艺术作品思想研究》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