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强朗读指导,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素养
作 者:李馥旻
(潮州市湘桥区兴华学校,广东 521000)
大
中
小
摘 要:朗读是语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教学中朗读指导必不可少,本文将从利用拼音排除朗读障碍、循序渐进培养朗读技能,理解文本读出感情三个方面谈谈教师应如何通过加强朗读指导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素养。 关键词:朗读;低年级;语言素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段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新课改以来重视朗读教学已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朗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记忆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体会文本的韵律美。但是低年段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根据教材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训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我认为要通过排除障碍、培养技能、理解文本这“三部曲”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会朗读,并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言素养。
一、利用拼音,排除障碍
“正确”是朗读训练的基础要求。读“正确”就是指能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做到不用方言和口语,较准确地读出轻声、变调、儿化等变音,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这看似很基础的要求,对识字量少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畏难的情绪,害怕朗读,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拼音这把“拐棍”,把字读正确、把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如何利用好拼音扫清朗读的障碍呢?在内容上,我先出示生字,再出示生词,接着出示句子,最后出示重点文段,让学生爬着一格一格的楼梯上楼,轻松扫清障碍。在方式上,我先让学生自由拼读,再通过老师或者小老师进行有效的示范,给学生正音,最后让学生开口朗读,并做必要的个别指导。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秋天》这篇课文的时候,第二自然段“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句话有不少学生不认识的字,还涉及到了“一”字的变调,所以学生要朗读正确需要一定的指导。我先出示“群”、“雁”、“南”、“飞”、“会”、“排”等生字,让学生根据拼音自由拼读,接着我通过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拼读情况,并做好一定的指导。当发现学生已经普遍掌握了这些生字的读音时,我再去掉拼音,通过赛读、分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巩固记忆。扫清了生字的障碍后,我又出示“一群”、“大雁”、“南飞”、“一会儿”、“排成”等词语让学生练读,扫清词语障碍。最后,我出示整句话,并给“一”注上拼音,然后提问学生:“你们数数这句话出现了多少个‘一’字?它们的读音一样吗?”以此引发学生思考“一”字的变调问题。当然,解答学生疑惑时,我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特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解释变调的问题,然后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带学生读好“一”字的变调。到了这里,该是我放手的时候了,也到了学生展示朗读成果的时候。我布置同桌互读,让学生评价学生,然后让学生自由举手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纷纷举手朗读,也轻轻松松地把这个文段读正确了。
这样从字词到句段,从带到放,循序渐进地利用拼音这个“拐棍”扫除了朗读障碍,低年段学生不仅养成了拼读的好习惯,而且也乐于开口朗读。长此训练下去,学生必定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循序渐进,培养朗读技能
一线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可是实际操作中效果往往还不尽如人意。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其实原因在于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学生缺少必要的朗读技能指导。我认为,低年段学生朗读技能的培养必须是循序渐进的,遵循趣味导入、技巧指导、表演展示“三步法”。
(一)趣味导入,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朗读的动力源。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机械的朗读只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失去朗读的兴趣,所以朗读前的趣味导入必不可少。只要是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学生才会自觉进入课堂,乐于朗读和学习。因此,在课前我经常会找出文章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趣味点,把学生牵引进课堂。
比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的时候,我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物的图片,然后抛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可爱的植物种子是怎样到别的地方生根发芽的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聪明的学生马上举手发言,跟同学们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在同学的分享下,其他同学也对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马上抓住学生的这个兴奋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技巧指导,教会学生朗读
当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的时候,正是学生主动排除字词句段障碍的好时机。这时,我会通过一定的技巧指导,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逐步推进,教会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点读”带头
面对朗读刚刚起步的一年级学生,教师必须先明确朗读要求。朗读前,不厌其烦地要求学生要看准字形,用普通话读准字音,避免错读、漏读、重复读等问题。一年级学生最常见的朗读毛病就是添字漏字,或者重复字句,长此以往,就会把这个坏毛病带到以后的学习中去。面对这种情况,用手指“点读”是让他们读正确的最好方法。在学生刚接触字词和课文时,我明确要求他们“点读”。读到哪,指到哪。虽然“点读”的方式容易使学生落入“一字一顿”的朗读误区,但是学生通过手指的辅助能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避免错读、漏读、重复读等问题,这对低年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2.停顿有法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和朗读能力的提高,我开始让他们脱离“点读”的方式。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有时候就像小和尚念经,不用喘气。这种机械化的朗读没有思考,更不用说融入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十分重视停顿的指导,停顿不是“一字一顿”,而是教会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进行恰当的间歇。我不仅教会学生各种标点符号和段落之间停顿的长短,而且在必要时让学生学会标“划分线”。比如,教学《雪孩子》这篇课文时,里面有个长句子:“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学生比较难一口气读完。指导朗读时,我让学生这样划分:“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这样,读好这个长句子就显得轻松多了。学生通过有规律的停顿和自主性的断句,初步建立起句子、段落的概念,久而久之,就能读好停顿,读出韵味来。
3.轻重有别
和停顿一样,轻重缓急也是朗读的基本技巧之一。在朗读指导中,有些音节轻读,有些音节重读,这样才能传达出生动活泼的语气,突出文章的重点。比如,在朗读《大还是小》中“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这句话时,我便指导学生重读“很大”这一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内心对成长的真实感受,读出作者迫切想要长大的那种自豪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朗读时轻重有别,高低不一,才能使文章生趣盎然,富有感染力。
(三)角色转换,用表演展示朗读
当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时,教师应该提出更高的朗读要求,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挑战表演朗读。低年段的学生生活经验少,很多时候往往进不了课文的情景,难以体会到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和经历。这时,我便指导学生以第一人称带入到文章中,进行角色转换。比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一文时,学生理解不了小鹿对玫瑰花的喜爱之情。于是,我让学生把文中的“小鹿”改成“我”来朗读,这样一来,学生仿佛变成了小鹿,朗读课文时也绘声绘色,许多问题马上迎刃而解。
低年段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兴奋点,去教学富有童话色彩的课文。比如,在教学《小蜗牛》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代入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角色中去朗读。“小蜗牛”朗读时特意加快语速提高声线,读出了小蜗牛的稚嫩和疑惑。“蜗牛妈妈”朗读时变得低缓沉稳,读出了蜗牛妈妈的温柔和包容。由此可见,低年段的学生朗读的可塑性很强,角色扮演能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升华朗读的情感。
三、理解文本,读出感情
一线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明明把课文背诵得滚瓜烂熟了,但朗读时语气平淡,机械重复。学生为什么读不出感情?这是很多老师都会头疼的一个问题。其实,要让学生读出感情,必须先让学生理解文本,调动学生眼耳口鼻各种感官体验。
首先,利用插图帮助理解,读出感情。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教师要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比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读到小蝌蚪找到妈妈文段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通过眼观感受到小蝌蚪找到妈妈的那种兴奋和亲热的感情,学生马上感同身受,把小青蛙们找到妈妈的感情朗读得淋漓尽致。这样,既是对学生看图能力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其次,入情入境理解文章,读出感情。只有走入情境中,学生才能细细品味出文章的美,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如何渲染环境?多媒体是个好帮手!在教授《秋天》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我向学生播放了动画。画面里:天上飘着蓝蓝的云朵,云朵下两只燕子在天空自由地飞翔。近处,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杈和零零星星的几片黄叶。此时,正有黄叶从树上缓缓飘落。秋风起,金黄的稻田翻起了波浪,一望无尽的黄色渲染出整个秋天的图画。接着,我关上灯,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其中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他们感受到秋天收获的喜悦,并争先恐后举手想要朗读这篇课文。朗读声中,我明显能感受到学生随着自己对秋的体验自然地读出轻重缓急,朗诵出自己的真实感情。
总之,加强低年段学生的朗读指导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孩子的生活世界、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实效,才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