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育并举背景下五育融合的现实困境及策略研究
作 者:曹德鹏
(陕西西咸新区第一初级中学,陕西 712000)
大
中
小
摘 要:五育融合是对五育并举的归纳和提升。由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推行是当代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创新思维,是培养新时代国家需要人才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五育并举背景下五育融合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五育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现实困境;融合策略
引言
五育融合追求的是真、善、美、健、富的价值追求,是五育的和谐统一,是对学生进行完整而全面的教育。五育融合是五育间的有机渗透而不是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及劳育的简单拼凑、整合。五育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五育各具特色、协同共生才能发挥整体育人功能,使学生真正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五育并举背景下五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五育融合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五育中的任何一面对学生来说都是平等的,然而在现实中五育发展并不平等,经常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学校的课程在设置时往往对知识类的课程比较重视,安排的课时较多,学校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开发,然而对体育等艺术类的课程却不重视,安排的课程也比较少。五育的不平等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五育均衡化的发展在城乡间、学校间及学生间也经常因为各种原因影响而出现差异。如有些城市地区硬件及软件配备比较齐全,而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对短缺,而导致城乡教育效果出现不均衡。或者有些学生知识技能掌握较好,但是道德品质方面却出现了缺失,如马加爵等。现实生活各类主体对五育重视的程度不同,导致教育效果也出现了不同。五育中的各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者间相互贯通融合,如果在现实中不遵循各育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将其分离,则五育发展就会失衡。如学校及教师都比较重视文化类课程而对辅助性的课程则重视不足。五育的融合与育人主体密不可分,各级各类育人主体在育人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如国家为了实现教育强国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方针并推行了教育改革,然而教育改革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市场经济下的物质环境对教育主体及受教育者的影响巨大,许多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的价值观越来越功利化,他们失去了信仰只为追求物质享受。而社会中的一些媒体也没有充分发挥其积极导向作用,使得受教育者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媒体信息的影响而导致价值观出现问题。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人才,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学校在实现五育融合中教师没有从五育融合的角度设计和反思教学,出现了“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是对五育失衡以及“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现象。这对五育融合的落实都是阻碍。许多学生和家长将智育成绩作为相互攀比的一个关键,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不重视,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均衡而影响了五育融合的效果。
二、五育并举背景下五育融合的策略
(一)多方联动促进五育融合的常态发展
五育融合的实质是五育间相互渗透形成良性互动。现实生活中一育引领,四育融合的中心模式与综合课程环绕模式都属于加强五育间主体联动的典型做法,多方联动打破了学科与知识间的壁垒,有利于推动学科、课程、知识与价值间的融合。如有些学校推进校本经验,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协调与共育。还有些学校以艺术类活动为载体,用艺术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文化课程。创建多方教育主体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明确责任,推进育人主体融合,促进五育融合的常态发展。
(二)创新融合方式重构教育体系
推进五育融合要突破原有制度的制约,结合现实情况不断创新,突破困境,重构教育体系。加强五育融合设计,将五育融合效果纳入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围绕五育融合进行创新,包括制度、课程、教学及评价等方面的创新。相关部门还要出台五育融合的标准、评价标准、教育指南等,推动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及教材。学校还要根据国家出台的制度、标准不断创新五育融合方式。国家出台的宏观制度是从全局从发的,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校,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及乡镇学校。需要各学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探寻适合本校的五育融合创新的方式,在五育融合中找出投入与效果间的平衡点,构建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在五育融合的体系创新中,学校在找准融合创新的难点与痛点,各个击破。如教师要明确学生需要怎样的活动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以此为目标进行创新设计。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影响着五育融合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分类教学与评价,构建立意新、落实稳,认同强的教育体系。
(三)完善融合机制优化五育融合体系
五育融合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五育融合的效果,因此在五育融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融合主体、制度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各方面形成合力塑造可持续且有效的教育生态。学校、教师、社区、政府、家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各主体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各主体要高效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完成融合目标,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五育融合过程中各衔接主体要做到有机衔接,整合五育融合系统,建构五育融合的融通体系。学校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在各主体间寻求最大约数,推进各主体间的协作,构建融合新体系,使五育融合均衡、常态、可持续发展。
结语
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五育融合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各教育主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力,共同作用,深入改革,提升融合能力,使五育融合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郝志军,刘晓荷. 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学校课程融合:理据、形态与方式[J].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3):4-9,22.
[2] 李政涛,文娟.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3] 宁本涛,杨柳. 美育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从“五育融合”谈起[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5):26-33.
[4] 刘登珲,李华. “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 中国教育科学,2020,3(5):8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