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3+e”模式助力农村学校 小班化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探究
作 者:许夕加 孙明霞
(荣成市第三十一中学,山东 264300)
大
中
小
伴随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学校生源也在不断减少,班级人数的减少为实施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条件。再之,经历了疫情期大规模的网络教学实践,在线教学从“新鲜感”转向“新常态”,使互联网学习成为获取知识的一种常用方法,这也为农村学校实施“4+3+e”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一、“4”人合作,互助共促
新学期初,班主任通过查看学生的入学基本资料、家访等方式,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的不同,兼顾性别、脾气秉性等的差异,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合作学习。4人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互相合作活动,它通过“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小组合作学习,有分工,有明确的学习纪律和评价标准。在日常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由团队自己商定的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十大合作策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4人合作”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丰富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二、“3”步教程,启迪思维
课堂教学采用“准备—研学—拓展”三步教学过程。此种教学模式通过“准、研、拓”实施教学,老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落实和培养学生“深度学习”。主要是依托“三单”的使用,开展“准备—研学—拓展”三步教学过程。课前准备阶段,使用《基础知识-评价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中研学阶段,使用《分层驱动任务-评价单》,小组间生生讨论,师生互动,得出课堂学习成果;课后展学阶段,使用《分层目标达成-评价单》,让学生应用习得方法,解决问题。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落实学业水平评价,保障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在整个学科课堂教学体系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中,学科教师提供使学生发现适合自己深度学习的基本点、对接点和自主探究、合作对话、回归拓展的有效方法,旨在照顾学生的多样性,包括性别、性格、认知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三、线上“E”模式,拓展提升
“e”指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打破课堂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后,学会迁移应用和后续延展,在获得新知识后,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通过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教师设计好本学科的“先学单” 通过钉钉群推送。课前学生根据“先学单”预习,在学生有效预习以后将“先学单”通过钉钉家校本提交,教师通过预习检查掌握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将针对每个学生呈现的问题分别提供“X”资源包,内容包括名师对重难点的微视频讲解,伟德小讲师互助讲解自录视频。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对“X”资源包在线进行认领,并结合自己的问题,依托“X”资源包,通过在线学习自行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每个学科建立学科学习文件夹在线数据库,从开学初到学期末,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学科学习文件夹”。通过这个全程性载体,记录学生学科深度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提升学业水平的全过程,表征学生学科深度学习发展的成长经历。
总之,“深度学习”是目标,“小班化”是依托载体,“4+3+e”模式是延伸、拓展,三者之间相辅相成。这一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自主成长的长远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