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 小学美术课“课前分享”实践研究
作 者:顾丹婷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吉祥小学 518100)
大
中
小
摘 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推行“课前分享”的课堂教学小环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每个孩子展示的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拓宽视野,发展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本教育;课前分享;小学美术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而我校从开办之初就践行生本教育,所有学科实践生本理念,开展生本教学,生本教学已成为我校教学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美术课“课前分享”环节也符合我校正在实施的生本课堂教学实际。
一、开展美术“课前分享”的优势
“课前分享”就是利用每节美术课前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2-4人自由组合小组、自主小组分工,小组自己设计活动,并按照一定的要求、一定的主题,轮流和同学、老师就相关课题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以PPT演讲、话剧表演、实物展示等方式进行小组汇报、交流。。改变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构建一种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美术课堂创作灵感,让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美术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基于学科特色的美术“课前分享”探索
课前分享的提出,是我校生本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策略,它成为了我们教学上的一个小“法宝”,也是美术教师观念上的一大转变,使我们在新教育理念上迈出了一大步。
(一)确立主题,符合学科特色
为了展示美术学科特色,立足于我校生本课堂实际,我们为自己学科的“课前分享”确定了三个主题版块:“赏名人名画”、“学案大搜集”及“笔注我会写”。《美术课程标准》还指出: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他们的艺术思维和训练还仅处于启蒙阶段。
例如,《我的自画像册》一课要求学生能抓住自己的外貌特征,运用线条和色彩画出自己的未来形象。说到自画像,我立马联想到梵高的自画像,因此,在教学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开展“赏名人名画”活动,安排轮到本堂课进行“课前分享”的学生有目标地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在分享中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梵高有多张风格迥异的自画像,通过这些自画像不仅能看出他绘画技法的变化透过画布也偶尔能探测到这位天才画家的内心世界。进行这样适度的“课前分享”是有效课堂的一剂良药,它不仅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平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思维,调动学习激情,能水到渠成地进入新授内容,为即将进入的新课《我的自画像册》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对接下来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设置学案,培养分享技巧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学生搜集的资料都是很专业化、术语化的,有些甚至显得臃肿拖沓,因此,教师可试着让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做一下精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尝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例如,《恐龙回来》一课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去搜索有关恐龙资料,内容就太广泛了。教师可依据所学内容设计一张前置学案,提出问题,例如搜集有关恐龙的历史,恐龙的种类,以及恐龙的基本形有哪些等资料,并提醒学生小组成员可结合学案制作几页多媒体课件进行分享展示。有了具体问题的学案设计,学生搜集的资料就有明确的方向,小组成员接到任务后,回家积极查阅资料,按照要求,整理完成讲稿和PPT的设计制作。课堂上,此次分享不仅有学案讲稿和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更让我意外的是,其中一名成员还用剪纸制作了恐龙的基本形,在台上进行拼贴,活灵活现的恐龙立刻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学生们不禁掌声连连。“课前分享”既培养了学生分享的技巧,又便于在交流时使其他同学听得入耳,收到实效。
(三)擅做笔注,有始有终
每节美术课前3-5分钟左右的时间十分有限,学生们所搜集的资料不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全部展示出来,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分享内容的视觉感知转化为“笔尖的记录与理解”,结合学生自己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课前分享”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课前分享的内容,生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用文字记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搜集资料的内容出一期主题墙报,或者分小组合作编写手抄报,或举行专题交流会等等。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把分享的知识落到了实处。
在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美术课“课前分享”实践研究中,通过对分享主题版块的探索、学生分享技巧的长期不懈的引导和实践,“课前分享”这一环节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将单一的教师讲授的美术课模式变成活跃的师生、生生互动模式,利用前置学案,先学后教,突显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型,不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搜集大量资料,拓宽视野,还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设计制作课件和学生上台分享的技巧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活跃课堂气氛,使进一步的教学更加丰富、精彩和生动,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思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陈玉琨,沈玉顺,等.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李志群.美的世界在“美术课前三分钟”展开.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