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学校美术教育视域中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基于学校美术教育视域中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作 者:张 波 曲 鸽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基金项目]2021年吉林省社科规划课题项目"产业价值链整合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于各个历史阶段和地理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中,与学校美术教育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深度开发美术教学资源,提高非遗教育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意识。本文主要针对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几点有效的开展策略,希望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教育中绽放光彩。
关键词:美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美术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经过时代的变迁所保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学校方面必须要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活动,将美术学科教学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融合。唤醒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更好的去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去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能够显著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美术教育能够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能够达到理想化的教育和传承效果。
一、美术教育与非遗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要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美术教育进行高度的融合,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人员素养较低。美术教师和民间艺人是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者,这些教育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并且其自身的综合能力较差,很难将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高度的融合。缺乏教学经验,无法将教学资源进行高度整合,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无法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教育。一些民间艺人虽然有着精湛的传统技艺,但是缺乏教育理念,一些美术教师虽然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却缺乏对民间传统艺术的探究,美术非遗教学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第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教育开发力度不强。许多高校为了顺应非遗保护政策开展教育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入较少,师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的内容理解不够。学校方面缺乏完善的制度引导,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教育开发力度不够,无法形成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教师也缺乏专业的知识以及缺少辅助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较强,对于课程的把握能力较差,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二、学校美术教育与非遗传承保护的策略
(一)学校方面重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的遗产,突出人在传承和保护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学校方面需要重视对教师的传承意识进行培养。通过建立起长效的激励制度,能够让美术教师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将其与美术教学课堂进行高度的融合,开展相关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让学生能够自由组合来进行实地考察。深入研究原生态的文化遗产,逐渐发现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学校方面应设立非遗传承和保护专项费用,能够为那些想要传承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年人提供经济支持。并且通过少量的活动经费能够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范围,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非遗探究过程中。在学校方面大力呼吁之下,学校广大师生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有利于将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让广大师生能够自觉的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我国各地区优秀的文化魅力。
(二)美术教育层面对非遗进行开发、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其与美术教育进行高度的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方面应当注重对非遗的开发和利用,需要美术教师去利用超强的艺术洞察能力,深入民间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艺术的角度去开发原生态的文化遗产,丰富美术教学资源,让美术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文化性,提高学生对于艺术的感知能力。学校方面可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使教师能够储备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有利于调研的成果。要想对学生进行更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首先需要提高美术教师的文化遗产教育水平。通过邀请民间艺人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讲解,能够拓宽教师的认知视野,丰富美术教学素材。也可以让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为学生来进行现场的表演和美术品的制作,将传统文化知识与绘画、雕塑等美术教育活动进行融合,能够显著提高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他们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三)提高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意识
教师应结合高校美术教学资源来开展非遗传承活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突出学生在传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取选修与必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来为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搭建良好的平台。也可以采取学分制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让学生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层面上来培养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学校方面还应当大力开展非遗社团活动、非遗讲座、非遗美术作品展览、非遗实践活动。通过网络平台构建非遗文化保护网站,通过QQ群、微信群、微博平台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定期传播。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注入新鲜力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更好的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注重拓展高校美术教育内容,对高校美术教学资源进行丰富和延伸,创新高校美术教学形式;学校应加大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力度,建立起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活动中,有利于开发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应用到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还能够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让非遗文化能够在当代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吴雯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师徒传承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赵闪.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工艺的高校传承模式探析[D].温州大学,2017.
[3] 杨蕴希.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