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时代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内涵与提升路径
作 者:张 莉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四川 成都 610225)
大
中
小
摘 要:新时代中小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是运用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历程中形成的政治觉悟、革命斗争精神、高尚品质、优良作风及其载体,开展使中小学生受到启发和激励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有必要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传承优良作风、养成优良品格,鼓励他们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拼搏奋进。学科教学、少先队及共青团主题教育活动是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路径,优秀的文化作品、多媒体平台、家庭教育是重要的促进因素。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内涵;提升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
革命传统教育在新时代应主要指教育主体运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政治觉悟、革命斗争精神、高尚品质、优良作风及其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使受教育者受到启发和激励的活动[1]。
一、新时代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内涵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以建党时期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的形成的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西柏坡精神为代表。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无数英雄用宝贵的血肉之躯在一场场惨烈的战斗中夺取胜利,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展现了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28年的浴血奋战才取得最终胜利,在饥寒交迫、物资匮乏的红军长征时期,红军战士始终保持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克服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敌军的围追堵截。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深沉的家国情怀、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为精神底色。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以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时传祥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建国初期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各行各业亟待发展、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万众一心的优良作风,带领全国人民搞经济、水利、国防、科技建设。由于缺乏国际上社会主义国家相似革命成功经验的借鉴,在形势分析与路径规划等方面出现过偏差与失误,但始终坚定地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一边实践探索,一边理论创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革命传统的内涵。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
伴随着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步伐,小岗精神、女排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革命精神集中涌现。1978年到2012年的30余年间,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优良作风凝聚成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经济建设的显著成果,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建国63年成果为基石,带领全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深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凝聚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在制度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教事业、精准扶贫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国际社会单边主义抬头,中国共产党以“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团结各国,展示了中国智慧与中国道路。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积极防控,仅用了三个月左右时间在14亿人口的国家控制住疫情,锻造了宝贵的抗疫精神:舍己为人、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休戚与共、四海一家的大爱精神[2]。2020年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中奋不顾身、英勇战斗的边防官兵用钢铁意志、顽强作风诠释了“忠于祖国人民、自强不息、保卫边疆、顽强拼搏、牺牲奉献”喀喇昆仑精神。抗疫精神、喀喇昆仑精神是中华民族与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的时代诠释,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革命传统在当代中小学教育中的重大意义
(一)革命精神是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精神源泉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总结前路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要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要在2049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儿女还需要面对无数的挑战与考验。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3]。中国共产党和中华儿女在百年革命历程中铸就了深厚的精神意蕴、内涵极为丰富的优良传统,在建党100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革命精神体系的深度研究,对革命传统进行深度研究、解读,在全社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继承优良作风、锤炼高尚品格的学习与实践,是时代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需求。
(二)革命传统教育与当代青少年思想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中小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五育并举是促进人终身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教育科学性、政治性、社会性的集中体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只有厘清了为谁育人的问题,才能找准育人的正确方向与路径;只有明确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方向,才能找准育人的根本策略与方法。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强的意志品质,便会缺乏持久而坚定的内驱力,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容易消沉或放弃。个人的发展图景是有局限性的,如果不能将自身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不能感受到个人成才与国家建设的脉搏相连,青少年容易在发展中失去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意识与责任意识不仅适用于党员干部,对青少年永怀赤子之心永葆奋进之姿同样具有不凡意义。将革命精神及优良传统运用到青少年教育体系中,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定能为青少年未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更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一批批德才兼备、意志坚定的好儿女。
(三)革命传统教育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强大支撑
百年革命历程是由亿万革命先烈和英雄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成,其间蕴含海量的革命史实与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百年革命史本就是中华儿女在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支撑下谱写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人凭借严明的纪律、高度的集体意识,在曲折残酷的斗争中舍生忘死、公而忘私,将个人的生命与价值放在集体存亡与发展之后,凝聚成坚韧不催的命运共同体,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成果。革命传统的意蕴正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力诠释,是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现实呼应。
三、革命传统在中小学的实施路径
(一)各学科课堂教学将革命传统的内涵注重讲透讲活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已在教育旨归、实施原则、主要内容、实施载体等方面建构起课程实施框架,已逐步构建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的课程保障及教学资源支撑。在教材编写、材料选取、教学实施等过程中,应注重革命史实材料的透彻解析,注重教学情境的精心构建,注重严肃性与仪式感的营造,注重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的完整性与充实性,注重多学科交融构建综合育人平台,在教学中避免空泛化、笼统化,应更具象、更聚焦、注重历史与当下的呼应融合。应将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学生品德培育、文化的重要组成,丰富和升华学生德育内涵。
(二)将革命传统中蕴含的精神要义与中小学生认知能力接驳
革命传统体系中蕴含的精神要义有着百年的深厚积淀,但中小学生的认知、理解、内化能力还有待发展,故中小学教育需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将丰富的精神要义转化为系列教育主题,找到与中小学生思想的共鸣点,搭建认知桥梁,探索教育路径,找准教育契机,提升教育效度。
例如:“忧国忧民、热爱祖国、探索科学”的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路径可设置为:知晓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曲折进程,感受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明悉社会主义建设与自身成长的紧密关联,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打牢文化基础,提升思维品质,练就过硬本领,成为坚定的爱国者和合格的建设者。“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构成的红船精神的教育路径可设置为:触摸中国共产党缔造者们的群像,重温革命先驱青年时代的动人故事,与100年前的青年对话,汲取他们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敢为人先的勇气、坚定执着的奋斗精神,学习他们开阔的视野与非凡的智慧,在自身成长中不断拓展见识、不惧挑战。
(三)发挥中小学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引领作用,构建系统的实践课程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少先队、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小学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应传承和创新工作思路,开拓工作路径,在最贴近青少年的时空内充分彰显思想引领作用。如开展“一堂难忘的团课”、“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段精彩的演讲”、“一场庄重的仪式”、“一次庄严的缅怀”、“一曲动人的歌谣”、“一路丰厚的研学”、“一段艰苦的红军路”、“一碗红米饭”、“一次务农耕种”等实践课程。要以生动化、具象化的形式推进革命传统教育,巧妙地把教育目的、动机和观点融汇于人们喜闻乐见的载体中,是受教育者在愉悦的艺术享受和强烈的情感共鸣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传播内容的熏陶和感染[4]。
深入挖掘青少年团课、入队入团仪式的育人功能,创新组织形式,培养青少年仪式感;善用“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纪念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生同台演讲;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传颂革命精神——讲好革命小故事”活动;五四青年节开展“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特别主题团日活动,新团员庄严入团宣誓;高三学生开展十八岁成人仪式,明责任树担当;开展“铭记历史 勿忘九·一八”、1213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致敬 缅怀 奋进——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走进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博物馆、主题纪念场馆,聆听革命先烈的事迹;走进工农业产业园、科技馆开展研学活动,感受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开展微剧场展演,演绎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开展歌曲创作、革命歌曲集体咏唱活动,将美育与德育融汇成育人合力;开展文学作品创评,将隽永的精神与高尚的人格付诸铅印;寻访身边的红军战士、重走红军路,引领学生在实践中体悟革命精神,将体验感知转化为内在品质,知行合一。
(四)善用宣传媒体创编的优质革命传统作品
在党的领导下,各种媒体平台、文创团体可进一步研究史实、深挖素材、创新形式,创作更富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的革命传统教育影视、歌舞、书法、绘画、动画、绘本、微电影、微视频、故事集、人物传记等作品,以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的、乐于感知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小学小可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引导广大青少年主动获取生动丰富的精神养料。
(五)学校要善于引导家庭教育助力中革命传统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有的家庭长辈就是老红军、老党员,他们的一生就是一部奋斗史、革命史,学校可构建平台,将他们的故事与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也有部分家庭对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要义还较为模糊,教育方法还较为有限,学校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校联动机制,引导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教育活动,日积月累形成合力,巩固和延伸革命传统教育的效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高尚品格、传播优良作风,就是以中华儿女百年革命史为不竭源泉,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接力棒传递给当代中小学生,因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如何吸引大学生吸收优秀文明成果. [N].光明日报.2007(10).
[2] 郝佳婧.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脉络、价值及弘扬. [A]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1(1).18-23.
[3]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9-8.
[4] 刘春荣.新形式下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6).85—87.
|